基层质检单位如何保持监管独立性
摆在新局长面前的挑战依然不少,基层质检单位如何保持监管独立性便是其中之一。
2008年9月,李长江因问题奶粉事件引咎辞职,局长一职由王勇接任。近日,国资委结束李荣融时代,王勇接掌新主任。据质检总局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质检总局副局长支树平有望接任王勇的工作。
质检总局网站上显示,支树平目前仍是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食品安全成为了各方关注的话题。质检总局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和推动。
但基层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仍值得关注。
整个质检体系,国家质检总局的管理只能垂直到省里,而各地方的质检系统归省里直接管,包括人事和财政支出,而总局只做业务指导。
一位地方质检系统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省级以下质检单位的人员薪酬等支出由地方政府负责,一些地方政府给质检单位制定一个年度罚款的计划,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作为财政经费下发给质检单位,进行待遇的发放。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个模式可能引发问题,质检总局不容易监管。
据一位基层质检体系的工作人员介绍,很多生产规模较小的食品企业,宁肯每年接受一些罚款,也不愿意去办理生产许可证,因为办理生产许可证需要花费一笔较大的费用。加上一些基层质检单位每年的定额罚款是必须要完成的,这些无证企业的存在至少给罚款提供了一种机会。
一份质检系统针对各地基层质检人员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中的部分人员有罚款任务和预算指标,而且年年上涨,如果完不成任务不发工资和奖金的比例占64.9%,有任务但不与奖金和工资挂钩的比例占30.8%。
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基层单位已经取消了制定罚款任务和指标的做法。上述结果显示,没有罚款任务也不和工资挂钩的比例占4.3%。
罚款任务没有完成,到底是为了监管质量还是监管自己的饭碗?困扰着一些基层质检人员不止于此。
有限的人手监管数量众多的食品企业,这也是一个难题。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整个质检体系约有22万工作人员。中国的食品企业中,规模以上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大约有2.6万家,规模以下、10人以上企业约6.9万家,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约35.3万家。
虽然目前国家质检总局提倡“大质检”建设,但质监与检疫在基层没有做到充分的融合。
“很难想象,一个总局制下,连服装都不一样,待遇也不一样,怎么融合?差异太大了。”上述基层质检人士表示。
“抽检产品的检测费用,从法律上来讲,企业是不需要承担的,但事实上,我们基层从来没有见过这笔由财政支付的检验费用,只能是让企业出。”他表示。
随着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免检制度成为了历史。
但由于一些基层单位的检验设备配备落后,检验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急需解决。
“工商系统很多都是科班出身,但是质检系统没有,所以在很多执法层面上,取证很简单,靠鼻子闻闻、手掐掐、眼看看,这就是基层质检常用的手段,但是眼睛不是利器,很多东西是看不出来的。”一位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