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世界

首页 > 深度报道 > 专题报道 >

专题报道

控制流动性才是遏制白酒涨价的“醒酒药”,

tech.ifeng.com 2011-04-08 10:47 专题报道
前几天,日化企业联合利华刚刚表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暂缓原定于4月1日执行的价格调整。如今,发改

        前几天,日化企业联合利华刚刚表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暂缓原定于4月1日执行的价格调整”。如今,发改委又批评白酒涨价,白酒企业都表示坚决支持拥护政府决策。这两条消息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发改委干预企业涨价很及时;二是干预很有效果,相关企业很听话,不涨价。

        但这样的干预方式值得商榷。以批评白酒涨价为例,既然发改委指出轮番涨价不妥当,“不妥当”究竟是违法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是违法,就不能以批评了事,而是应该依法惩处;如果不是违法,而是涨价不是时候,企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也应该说明原因。

        在笔者看来,越是在价格敏感时期,政府干预价格越要慎重:一是要依法有据干预涨价;二是干预价格的过程要透明;三是干预每起涨价都要有警示教育意义。由此来审视,无论是“批评式”干预,还是“劝说式”干预,或是“打招呼”式干预,意义似乎都很有限。

        根据《价格法》规定,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大致有3条:一是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二是规定限价;三是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这3条中显然没有批评、劝说、打招呼之类的价格干预方式。没有法律依据的价格干预有多少威慑力?值得质疑。

        其实,白酒近期的轮番上涨,企业有没有串通涨价倒值得查一查。因为轮番涨价不排除串通的可能,而串通的话则比较隐蔽。即使白酒企业没有私下勾结,调查一下也是对整个白酒行业的一种警示。

        从发改委价格司领导提出的要求来看,此次批评白酒涨价,原因似乎是相关企业缺少大局意识,缺少责任担当,所以才以批评教育为主。但白酒企业是否是听话的“乖孩子”,批评涨价的效果能维持多久,还打着一个问号。

        从报道看,白酒成本变化不大,但价格却轮番上涨。也就是说,白酒企业涨价不完全是因为成本压力,而是想借助通货膨胀这一大背景以获得更多利润,换言之,有趁火打劫之嫌。对这种缺乏道德血液的企业当然要批评教育,但批评教育恐怕不是遏制白酒涨价的“解酒药”。

        既然发改委通报称,白酒成本变化不大,说明已经掌握了白酒成本价格信息。笔者认为,如果把成本价格信息公开,让消费者对那些以利润为目的的涨价白酒“用脚投票”,显然要比简单的批评教育更有惩罚性,更有现实意义。

        据悉,西方国家有很多价格控制措施,包括利用司法手段进行价格控制和干预、议会立法机关的监督和干预,还有通过听证会等方式来反映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干预等。这些做法不仅体现出依法干预,而且公众、民意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价格干预。但在我们这里,对普通商品的价格干预,公众只是看客。

        无论是日化用品、方便面涨价,还是白酒涨价,都会增加通胀压力,也是通胀恶化的一种迹象。所以,要想不让其他商品跟风涨价,不能单靠发改委一个个去批评和打招呼,而是需要从根本上控制通胀,即管好货币。

        在全球性通胀的复杂背景下,或许控制流动性才是遏制白酒涨价的“醒酒药”,才是遏制日化用品等商品涨价的 “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