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技术焕发杨梅活力 07-25

宁德市农业局 2012-07-25 13:43 水果类
技术焕发杨梅活力 07-25 刘东关是土生土长的苏阳人,种植东魁杨梅已有12个年头。为提高杨梅的质量和产量,

技术焕发杨梅活力  07-25

刘东关是土生土长的苏阳人,种植东魁杨梅已有12个年头。为提高杨梅的质量和产量,2010年便率先在村里试水大棚杨梅,如今已成为了全市闻名的种植杨梅能手。他种的杨梅树,成活率高、产量稳定,果实个个块头大、果肉多、甜度高。在福安市农业局、赛岐镇政府主办的三次杨梅节上,他已两夺“杨梅王”称号,作为评委的福建省农科院专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客户对他种植杨梅的评价是:像鸡蛋一样大的杨梅。根据刘东关的介绍,种植杨梅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创新技术。

确定发展思路

苏阳村全村1000余户、5000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杨梅,但是由于杨梅的产量和质量受天气的影响比较大,全村的杨梅种植还处在“看天吃饭”的阶段。为了保持杨梅种植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杨梅的质量,刘东关对自己近年来大棚葡萄的种植技术进行分析总结。“葡萄运用大棚可以提高果实质量和产量,同理,大棚也完全可以运用到杨梅种植”,有了种植大棚杨梅的想法后,他便隔三差五地跑农业局、果业协会了解杨梅种植技术。只要稍微得空,就往浙江知名的东魁杨梅种植地——慈溪、黄岩等地取经。

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刘东关迈出实践大棚杨梅种植的步伐。“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我可以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刘东关说,“虽然在种植过程中出一点纰漏或是市场前景不好,就会血本无归,但是总要有人先走一步。”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刘东关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元,建立了3.3亩大棚杨梅试验基地,开始了他的大棚杨梅之路。

摸着石子过河

在刚开始大棚种植的时候,可以说是要什么没什么、缺什么少什么。“买设施、买肥料,样样缺不了钱,几亩地就要投资几万块。东西买齐了,人手又不够了……”刘东关说,刚开始他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杨梅园里除草防病、浇水施肥、移栽换盆等他们都亲力亲为,精心培育着种植场的每一株杨梅。

摸索的道路是艰难的。虽然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在开始种植的第一年,刘东关还是走了很多弯路。由于手头并没有一套实际有效的种植经验,所以第一年收成并不太乐观,和普通露天杨梅相比,在数量、质量上并没有太多的优势,也没有卖出好价格。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二年,不管刮风下雨,刘东关必定在大棚里忙活他的杨梅树。这一天打了什么药,修了多少枝,用了什么生长素……他都认真的将所有数据都记录在本子上,并到有关技术部门请人才、学技术,参加技术培训。经过将近2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在今年取得了大丰收,大棚杨梅收获3吨多,一斤价格已可卖到25元,比露天杨梅的收入多出了两倍,单是大棚杨梅这块的收益就可达十几万元。

心系家乡父老

在获得丰收的同时,刘东关总结出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也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为他带来了杨梅能手的好名气。“这大棚怎么搭啊?”、“杨梅枝叶要怎么剪啊?”、“为什么我的杨梅会特别小?”……名气一大,前来取经讨教的果农络绎不绝。

在取得成功后,刘东关始终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刘东关说:“苏阳村个个都是种植能手,然而如今面临变化莫测的市场行情和复杂的天气情况,杨梅种植技术也要走向科学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有机会,刘东关都会和乡亲中的同行交流沟通,听他们讲自己在种植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他都会很热情的帮忙解决,给他们讲解自己在种植方面的心得体会。同时,他还主动和苏阳村两委联系,和有意向的种植户结成了技术帮扶对子,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大棚杨梅种植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今年,我会争取上面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大棚面积,将自家的露天杨梅全部大棚化。同时会同其他杨梅种植能手搞好大棚杨梅,把苏阳杨梅品牌打得更响,让大家一起富起来”刘东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