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渔令下,长江刀鱼为何还在走向枯竭?
大约从2000年开始,刀鱼产量骤降,不少靖江市民发现,以往每年春季都能尝到的刀鱼,忽然之间得越来越“奢侈”了。刀鱼价格高昂,主要是长江野生刀鱼的数量日渐稀少。2002年,国家农业部发出了“长江禁渔令”,然而,让人扼腕的是,尽管“限捕”力度一年超过一年,但江刀日渐稀少却成了毋庸置疑的事实。
禁渔令下,长江刀鱼为何还在走向枯竭?对此,市渔政站站长顾树信解释,长江禁渔实际上只解决了刀鱼进江的问题。刀鱼每年春初都要到长江举行“集体婚礼”,经过漫长的旅途,只有极少数刀鱼历尽艰辛才得以繁殖后代。每年8月~9月,刀鱼幼体开始向大海洄游,然而这段时间长江已不再禁渔。幼小的刀鱼从沿江滩涂边及水流缓慢的水域通行。而此时,沿江各省渔民在江中遍插网具,只有指头粗细的刀鱼触网即死。能洄游进大海育肥的刀鱼已是凤毛麟角。
除了大量的捕捞,江刀数量减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顾树信忧心地说:“要控制长江的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多地区多部门的联动。如果污染治理再跟不上,刀鱼还能坚持几年呢?”他认为,靖江做大刀鱼产业,就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探索刀鱼养殖之路。
探索:规模化养刀道路漫长
同样名列“长江三鲜”的长江河豚人工养殖已经成功十多年了。河豚与刀鱼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出水仍然能够存活。
解决刀鱼出水即死是人工养殖的第一步,靖江在解决这一难题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4年,顾树信和一些水产技术人员欣喜地发现,捕捞上的刀鱼幼体经过简单处理成活时间长达10小时以上!从那时起,靖江水产专家有了采捕、人工养殖刀鱼的想法,但要形成规模,还要解决捕捞网具、捕捞方法、运输及暂养等难题。
经过多年探索,靖江独特的采捕技术让刀鱼幼体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全国首屈一指。2008年,首批5000多条刀鱼运至马洲岛进行试养。与此同时,海安、张家港、江阴、常州等地也开始启动刀鱼养殖试验。2010年,我市又在新桥、孤山、马洲岛设了四个刀鱼人工养殖点,所有刀鱼苗种由渔政站免费提供。
“人工养殖刀鱼,是改变刀鱼濒危现状的重要手段。但是刀鱼人工繁殖存在许多特殊性,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规模化养殖刀鱼要走的路还很长。”顾树信言语之中充满了无奈和沉重。
瓶颈:寻求技术与资金扶持
就在靖江人还在等待刀鱼繁殖试验时机时,海安、江阴等地已不断发布人工养刀的信息。记者从《江阴日报》获悉,去年,江阴市申港三鲜养殖基地利用自主繁殖的3万尾刀鱼鱼苗成活,实现规模化养殖。
2010年初,市农委水产站工作人员来到马洲岛刀鱼养殖池旁,发现两年前试养的刀鱼已难寻踪影。据了解,这些刀鱼大多在转塘时受伤死亡,还有部分刀鱼被水鸟捉食。靖江人工养刀起步较早,但发展后劲却明显不足,其中原因何在?顾树信说,目前,靖江人工养刀试验的资金主要来自科技三项经费的扶助,资金少制约了养刀试验的开展。靖江已成立国家级长江资源保护区管委会,如果借此搭建研究平台,突破刀鱼养殖繁育难题,靖江刀鱼养殖才能形成规模化。
记者了解到,市农委正在筹建全国首家刀鱼养殖协会,利用协会的作用,发展一批养殖户,形成采捕、养殖、销售一条龙服务,促进刀鱼养殖技术的发展。
期待:让刀鱼宴回归餐桌
“在我家乡江苏靖江,春江水暖之时,刀鱼宴也就应时而兴了,令人馋涎欲滴。”很多在外的靖江游子如此感慨。刀鱼宴岂止让外地的靖江游子思念,对于靖江餐饮界的知名人士来说,也多出了几分牵挂。
“以前正月半以后就开始有刀鱼了,现在差不多要到3月中旬才开始有一点。市场上刀鱼不仅价格贵,而且量少,刀鱼宴越来越难做了。”靖江餐饮界知名人士陈士荣深有感触地说。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陈士荣就开始制作刀鱼宴,他常被人请回家制作刀鱼宴。准备8~10斤刀鱼,一只老母鸡、5斤竹笋、2斤虾,就能制作一桌丰盛的刀鱼宴了。陈士荣回忆说,因为原料丰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每年清明时节,很多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客人慕名到靖江品尝刀鱼宴。而如今,让人颇觉惋惜的是,刀鱼宴已渐渐淡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