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宁波市渔业生产水产品总量呈下降趋势
一、渔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国内捕捞生产情况
受气候影响,加之柴油价格不断上扬、捕捞成本大幅度增加、渔业资源衰退等多重压力,一季度捕捞生产出现减产,全市海洋捕捞总产量10.74万吨,同比减少15.74%,但自去年全市水产品价格不断上扬,产值仍成上升趋势,增幅保持在10%以上。具体原因有:一是气候异常。一季度受冷空气引起的大风天气影响,海况较差,给渔民生产作业带来诸多不便,造成生产作业时间减少,多数渔船生产三至四个航次,其中春节前出航一次,春节后出航二至三次,生产形势不甚理想,产量下降明显。二是海洋捕捞资源状况不理想,渔获物质量不高。虽然禁渔制度对保护部分幼鱼资源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仍有大量幼体在休渔前已被捕获,同时捕捞强度不断加大,也使再生性渔业资源难以恢复,渔业资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明显的“种群替代”现象。
从捕获物构成看,主要渔获物以梅子、杂鱼等见多,与去年比较,如大小黄鱼、带鱼、马鲛鱼、鲳鱼、鳗鱼及虾蟹类等传统经济水产品产量均减,且降幅较大。渔业资源总体上仍继续向小型化、低值化方向演变。三是渔货销售价格普遍上涨。今年渔获物价格明显上扬,平均鱼价较去年上涨20-30%。如带鱼价格350克以上500克以下约20元/斤,高出去年同期4元/公斤;鲳鱼价格250克以上400克以下的约60元/公斤,高出去年同期5元/公斤;鳗鱼价格从去年的2元/条上升到10元/条;其他鱼类的销售价格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扬。四是捕捞成本明显增加。一是柴油价格居高不下,受国际油价波动和通货膨胀影响,柴油价格一直高位运行,最低时5980元/吨,最高时达到7800元/吨,对于双拖和单拖渔船,柴油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二是人工成本逐年上涨,据反映,象山最低月起薪为5000元,最高达上万元,较去年同期每人每月上涨1000元。
(二)水产养殖面积逐年减少,淡水养殖产量稳中有升
2010年渔业统计年报显示,宁波市养殖面积合计61660公顷,较去年同期减少1330公顷,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面积较去年同期均减,减幅在2%以上。全市一季度海水养殖产量减幅较大为11%,分析原因:主要是全市各地海水养殖面积受城市开发工业建设用地挤占、海涂围垦以及鱼塘平整复耕等因素的影响呈逐年减少趋势。如慈溪2010年冬,半掘浦至徐家浦海涂围垦区,新建郑徐海涂水库,观海卫镇徐家浦闸至淹浦闸海涂围垦区第二期造地工程,分别减少水产养殖池塘6000多亩和8000多亩;鄞州区由于象山港大桥建设,海水养殖面积被征用;北仑区浅海网箱和养殖池塘征用现象严重,去年至今年年初该区共计填满海水池塘近2000亩。其次是奉化市2010年牡蛎养殖全部清退,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一定程度影响海水养殖产量。再次是由于1月份天气异常,温度较低,加之2月份春节大量外省水产品进入该市市场,对该市养殖水产品销量造成一定冲击,养民均改变方式采取适市起捕,为此大批量的起捕时间延后。但值得庆幸的是淡水养殖总产量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平稳发展,稳中有升,增幅为6.05%。
淡水养殖生产的平稳增长得益于:一是近几年来持续对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池塘标准化改造显现出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池塘标准化改造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增加了养殖水体,而且提高了养殖品的抗病能力。二是自去年以来,全市各地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主题,鼓励实施设施渔业,推进保温大棚和工厂化设施的应用,延长养殖季节,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收益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再者全市各地在不断实践与总结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以余姚、象山为代表的冬闲淡水池塘种草养鹅、净化池塘底质的生态养殖模式得到了各地养殖户的认同与响应,并有了较大规模发展。三是各地积极引进、试养优质新品种,优化了养殖结构,促进了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如宁波海生宝有限公司在象山县水产专家指导下投资150万元,在西沪港引进投放了7万只海参苗,探索南方海参养殖新方式,结束了宁波海参养殖零的历史。四是南美白对虾养殖丰产丰收。今年各地大力推广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池塘立体混养和套养技术,有效增加了单位池塘综合养殖产量,我市淡水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增幅超过20%,销售价格增幅在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