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旱情致使全市147 万亩养殖水面受灾
【中国糖酒网水产价格行情】2011年以来,荆州市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旱灾袭击,此后,又逢大范围的强降雨,水产养殖业受灾严重。据初步统计,截至5 月底,旱情致使全市147 万亩养殖水面受灾,其中精养鱼池受灾99 万亩,塘堰受灾10 万亩,其它养殖水面(湖泊、水库、河沟等)受灾38 万亩,成鱼损失8.61 万吨,鱼种损失2.07万吨,虾蟹等其它水产品损失2.7 万吨,全市共有54.9 亿尾鱼苗生产受到影响,渔业总经济损失14.8亿元。
灾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紧急部署,市水产局党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相关指示精神,迅速行动,把抗旱、防涝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不计成本,不惜代价,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组织两个工作专班深入到灾区第一线,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科学抗灾,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切实抓好保种育苗,做好灾后复产准备。一是力保育苗。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障苗种繁育用水需求,开展苗种繁育工作,确保灾后生产所需苗种的正常供应。二是做好苗种供需调剂。结合抗旱中心工作和苗种专项整治活动,对辖区内原良种场、苗种场生产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繁育情况,及时公布供需信息,加强调剂,指导渔民开展灾后生产。
加强养殖用水调剂,保障生产正常开展。干旱引发池塘水体蒸发,造成养殖密度增大,水质恶化,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一是保障养殖用水。采取筑坝蓄水、疏浚沟渠、引水灌溉、泵站提水、打井抽水等有效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度渔业生产用水,满足养殖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推行“一村一大井、一塘一小井”办法,保证渔业生产正常进行。二是清杂防污。及时将养殖水体中的残草、剩饵、死鱼和其他杂物捞出,实行无害化处理,避免水质恶化。三是强化水质调控。定期开展池塘用水监测,采用生物技术,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确保养殖水体清新。
加强病害防控,防止重大疫情发生。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重点防控烂鳃病、赤皮病、出血性败血症、指环虫病、车轮虫病和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等易发鱼病。一是加强养殖规范管理。落实“三项记录”制度,指导渔民做好养殖用药、投饲等记录,做到生产可追溯;指导渔民正确使用增氧机,合理确定投饵量和施肥量,保证养殖生产安全,减少人为损失。二是开展定期消毒。指导渔民科学使用强氯精和生石灰,有效杀灭水中病原菌,预防鱼病发生。三是加大病害监测力度。尤其要对小龙虾、河蟹、黄颡鱼等主要名优水产品种进行全方位监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进行疫病防治,避免重大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强化科技指导,尽快恢复生产。要坚持科学谋划和指导救灾,充分发挥科技在抗旱救灾中的作用。一是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组织科技抗旱专家组,深入灾区第一线,面对面地向渔民传授科学生产自救技术,提高自救能力。二是开展生产自救技术培训。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培训活动,尤其是重灾大县要开展1-2次培训,促使生产自救技术要点进村入户,帮助渔民尽快恢复生产。三是调整养殖结构。因地制宜指导渔民调整养殖结构,采取“稀养速成”等方法,推广鲫鱼、黄颡鱼、泥鳅等小规格高效品种,保障渔民大灾之年的养殖效益。
搞好产销对接,力促渔民大灾之年保增收。抢抓当前水产品价格回升的机遇,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销售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组织水产批发市场、超市等上门采购,实现水产品均衡上市。同时,抓好水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和收集分析工作,及时发布水产品市场供需和价格信息,引导渔民利用好当前市场的有利时机,及时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鱼捕捞出售,减少因旱灾造成养殖产量下降带来的经济损失,实现渔民大灾之年保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