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尾“食藻”小鱼昨游入钱塘江 2012-05-22
2万尾“食藻”小鱼昨游入钱塘江 2012-05-22
鲢鳙鱼每生长一公斤肉,就能吃掉三四十公斤浮游动植物通讯员蒋嬿欽实习生林永红本报记者洪慧敏
早报报道: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昨天,在富阳市富春江畔天河清水平台边,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举行了“小鱼治水清源洁水行动”现场首放仪式,2万多尾“食藻”小鱼被一桶桶地倒入江中。
放流的小鱼共有鲢鱼、鳙鱼、黄尾密鲴3种,数量共约2万多尾。其中,鲢鳙鱼1万多尾,黄尾密鲴1万尾。
据渔业部门介绍,鲢鳙鱼(俗称:花白鲢)素有“食藻鱼”之称,每生长一公斤鱼肉,就能吃掉大约30到40公斤的藻类等微小浮游动植物。投放鲢鳙鱼苗,主要利用鲢鳙鱼的这一生物特性,清除水中的氮、磷元素,即通过生物治理的方式净化水质,“小鱼治水”即为此意。
省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渔监处副处长纪志康说,千岛湖拥有优异的水质,同每年大规模投放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有直接的关系。千岛湖一半以上的入湖水量、58%的集雨面积在安徽境内,从上游进入千岛湖的污染物,除了靠湖面人工打捞外,主要是依靠水中微生物和鱼类的生物治理来净化。
“水生生物在水中你看不见,但其实正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在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杭州市环科院一位研究蓝藻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钱塘江在正常的水文条件下,一般不会产生蓝藻。放流鲢、鳙鱼,对改善钱塘江的水质有一些好处。
而放流,也让生活在都市里的老百姓,品尝到更多“野生”稀有鱼虾贝类滋味。
通过持续多年增殖放流,我省和福建部分近海海域已重新出现一定规模的大黄鱼野生群体;“失踪”了20多年的曼氏无针乌贼(舟山渔民称为“本地乌贼”)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餐桌,目前我省年捕捞量已经有几百吨之多。
据科研部门测算,近年来,浙江省增殖放流直接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8,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但是,广大市民自己不要随便在江河里放生巴西龟之类外来物种,特别是不认识的东西、以前当地没有的东西、带着洋名的东西,更不能随便放。因为,如果一旦放进有害物种,则可能影响生态安全。
根据行动计划,今年下半年增殖放流的主要季节,浙江省范围内还将大规模组织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
“十二五”时期,全省拟新建5个省级增殖放流区和5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本工程总投资约900万元,平均每年约1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