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月捉鳖:上下求索高精尖 07-03
揽月捉鳖:上下求索高精尖 07-03
神九与天宫实现手控对接,中国从此具备建造空间站基本技术;“蛟龙”成功下潜至7062米,99.8%的海域任中国遨游。上九天下五洋,高精尖上的中国,收获了什么?
酒泉发射中心
中国最早、最大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也是世界三大航天发射场之一。
西昌发射中心
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外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
太原发射中心
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并参与了“神九”发射任务。
文昌发射中心
将于2013年投入使用,可用来发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距离赤道近、纬度低,能耗较低,速度更快。且火箭可以通过水陆运输,坠落的残骸也不易造成意外。
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在浅海陆架区的盆地
煤和铁等固体矿产分布在近岸海底
多金属结核含锰、铁、镍、钴、铜等分布于3500至6000米深海
天然气水合物一般分布深度为2000至3000米
热液硫化物铜锌铅银金等金属潜在资源量巨大一般分布深度为3000至4000米
6月29日,中国三名航天员结束各项实验后,从343公里的太空返回家园。
6月27日,海下7000米,中国“蛟龙”号深潜器再度造访,探海采样。
揽月捉鳖这些年
到2020年,中国空间站独步苍穹,嫦娥实现地月往返,北斗系统大功告成
2008年3000米,2011年5000米,2012年7062米,蛟龙的深度不断刷新,中国已具备在99.8%的海域自由行动的能力。
下五洋、上九天,中国忙碌着、执著着、收获着、振奋着。
数数璀璨的中国“满天星”:“风云”、“海洋”、“资源”、“遥感”、“天绘”等卫星系列犹如对地观测的太空哨兵,守护着华夏家园;
2008年“天链一号”中继卫星升空,它如通信兵,清晰无误地传输着信息与数据,神九与天宫牵手,也有他的功劳;
去年底,13颗北斗导航卫星已布好“基本阵”,好似一个侦察班,无论山林湖泊,还是大海平原,都能提供精确的地理向导。
收获、振奋中也偶有波折。去年11月9日,中国“萤火虫一号”火星探测器搭乘俄罗斯火箭飞向天宇。遗憾的是,他没能入轨。
这并未浇灭中国夸父式的执著求索。嫦娥奔月、夸父逐日,中国古人对外星球的孜孜梦想正步步化为现实。“夸父计划”打算近两年利用三颗太阳监测卫星,观察空间风暴、极光和空间天气,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系统的日地空间探测计划;
嫦娥一号、二号已先后绕月近观,并为月球拍下“大头贴”,明年,嫦娥三号将携带月球车登月细查,2020年左右,“嫦娥”将最终实现地月往返,为祖国采来月亮的土壤。
也是在2020年左右,北斗35颗卫星将布下天网,覆盖全球,导航世界;
神九之后有神十,天宫一号之后还有天宫二号、三号,又是在2020年前后,由于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将退役,一个成熟完备的中国永久空间站将独步苍穹。
上天下海收获多
“神五”、“神六”带来的产业价值已超1200亿元
天穹与深海虽然遥远,但绝非水月般浪漫虚无。
5月31日,“琼乐东11203”求助:渔船因油箱漏油在南沙搁浅。南海舰队某舰利用北斗导航系统联系并定位遇险船只,成功施救。
可见,上天入海所研获的成果早已渗透进生产生活。
方便面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脱水菜;“中空吹塑成型”的运动鞋制造技术,源自航天服;看电视、听天气预报、打电话或者上网,这些都有来自卫星的服务。而餐桌上的菜、生病吃的药,都可能有太空背景。
目前,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80%有空间技术的功劳,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卫星通讯导航、气象预报、防灾减灾、食品生产都是空间技术大显身手的领域。航天技术为传统石化、机电、能源、交通、纺织、医药等10多个产业,研制生产了急需的工业工程控制系统、微机数控系统和其他各种仪器设备,为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提供了发展良机……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这是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评估的结果。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航天产业每年平均投入上百亿元,可以产生5至6倍的辐射效果。据有关专家粗略估算,“神五”、“神六”带来的产业价值已超1200亿元。
中国航天已告别纯粹投入期,迎来应用收获期。
开启未来之钥
深海采富矿,太空找能源
5月9日,我国深海钻井平台首钻,用自主技术维权南海。
海洋有什么?全球近10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60%以上在海洋,海洋石油44%在深海。还有以固体状况存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相当于煤、天然气、石油三者总和的5倍。另外,低碳能源海洋能取之不尽,开发潜力巨大。“与将飞行员送往外太空一样,深潜器探索海底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去年9月,美国《纽约时报》这样评价蛟龙号深潜。“蛟龙”深潜成功与深海钻井平台开钻,均表明中国已成为海洋技术强国。与南海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独立自主保护利用,他们须借外力探采资源,长远来看,南海实质性维权,中国已占先机。
与深潜一样,飞天也能找矿。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运行头10年,发现了10个稀有金属矿和117个油脉,其价值远远超过空间站的全部研制和维护费用。
其实,浩瀚太空本身也有无尽资源。太阳能就是最直观的一例。还有月壤中蕴藏丰富的氦-3,是提供新型核聚变的材料。
这将是新一轮的投入与收获周期。人口膨胀、资源消耗,人类对资源的渴求越来越急迫。绿色低碳生活的同时,研发新的能源同样重要,前者是节流,后者属开源。可以说,掌握研发、开采新能源的技术,就手握了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自主创新后来居上
中国有独立之能、和平之愿、开放之胸
没人否认航天技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试想,没有北斗定位导航系统,解放军依靠美国的GPS定位战场,其结果恐怕不仅是别扭与尴尬。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北斗布阵,有段插曲。2002年,为打破美国GPS垄断,欧盟邀中国加入伽利略计划。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但德国总理默克尔及法国总统萨科奇上台后,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欧盟开始排挤中国,欧洲航天局对中欧技术合作故意设障。
于是,中国便集中精力研发已有良好基础的北斗系统。目前,无论在研发效率还是技术精度上,自起炉灶、独立开发的北斗都将伽利略抛在身后。
此事启示有二:
其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不言自明。当欧洲还在为伽利略的资金来源发愁时,中国北斗系统已布好基本阵。载人航天快速进步,蛟龙潜海深度年年更新……举国体制托起中国尖端科技跨越之姿。
其二,全球化有陷阱,“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事关国家安全的领域。一个屹立世界的大国,必须有自己的完整产业体系,以及独立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否则,只要其中一个链条断裂,国家安全将陷入窘境。
当然,独立自主,不代表否定对外合作,国家安全不意味着军备竞赛。面向未来的探索开发,中国有独立之能,也兼备和平之愿、开放之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