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做大海洋经济引“龙”来 11-05
广东做大海洋经济引“龙”来 11-05
日前,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驾临羊城,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引爆了南粤大地的一场“海洋热潮”,所有与海洋有关的话题都成为了广东社会各界关心的焦点。
为什么一艘科考船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因为“雪龙”号此次从广州开启南极科考之旅,彰显的是全国人民对广东海洋事业发展的殷切期望,更是社会各界对南粤蓝色经济大步迈进的的诚挚嘉许。
第29次南极科考在全国“海洋经济”方兴未艾之际起帆羊城,为新形势下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而珠三角各地更是以各自深耕“蓝色沃土”的踏实努力打造着下一波快速发展的“龙头”。
撰文:钟啸陈琳编辑统筹:杨和平
“雪龙”引爆羊城
“大洋科考”昭示蓝色未来
日前,应广州市政府的热情邀请,经国家海洋局批准,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在11月2日顺利抵达广州市南沙沙仔岛码头,将在5日上午从广州出发,开始第29次南极科考。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曾经指出:“在广泛参与国家极地事务和开展极地领域国际合作中,我国的地位和影响力正逐步提升,并正在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
“雪龙”号在广州停留期间,不仅举行了红红火火的公众开放日,还开展了多场精彩绝伦的极地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令市民们大呼过瘾。据统计,共有3000名社会各界人士上船参观,每天参观人数多达1500人,“雪龙”号着实在羊城引爆了一波“海洋热”。不少市民为了一睹“雪龙”真容,一大早驱车60多公里,从市区赶往南沙,其热情可见一斑。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雪龙”号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已圆满达成。诚如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曲探宙所说,“雪龙”号是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生动展示。“在出发活动期间,我们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展览等多种活动,使更多的公众近距离地了解我们的工作,也让队员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
而“雪龙”号在三年之内第二次从广东开始南极科考之旅又有怎样的深意呢?不少广东海洋人纷纷表示:“对‘雪龙号的盛情邀请自然是我们成功引‘龙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更应感受到,这是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对我们的殷切鼓励,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海洋事业大步跨越的全力支持!”
这对正在积极发力深耕“蓝色沃土”的广东来说毫无疑问是一股巨大的动力。2011年7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海洋规划》),要求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成为我国提升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的集聚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推进海洋综合管理的先行区。
今年以来,《海洋规划》正式启动,一场席卷广东14个沿海市所属陆域,覆盖41.9万平方公里海域,甚至佛山、肇庆及粤北“联动区”的“深蓝大潮”,再次把南粤的社会经济发展推上了潮头。
而第29次南极科考的一大亮点便是“大洋科考”的升温。“南极科考走过28年的历史,我们这一次将以南极考察站为平台,加大了对南大洋环境综合考察的力度和范围。”曲探宙向记者表示,“雪龙”号此次将载着40多位科学家开展我国南极科考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大洋科考”,“过去大洋考察的人数大致在10到15人的规模,这次为了执行国家极地综合环境专项开展的南大洋活动,科考人员数量几乎翻了倍。”
而这将是一个新的开始,据相关研究人员介绍,南极周围由广泛的大洋包围着,南大洋的面积约3800万平方公里,我国过去的南极科考更多是在站区附近的陆基进行考察,此次开展相关极地专项考察,一下子就将考察重点由陆地转向了海洋,充分体现出了我国“走向深蓝”的努力。
打造蓝色引擎
“走向蓝海”升级发展龙头
而这也与广东当前打造海洋经济强省的步伐不谋而合,南粤大地正用一轮深耕“蓝色沃土”的努力打造着下一波快速发展的“龙头”。
“雪龙”号此次的起步之地南沙新区正是牵引广东海洋经济起步的“龙头”之一。今年10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发改委在北京举行了《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南沙正式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在国家东部沿海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发展引擎地区设立的又一个重要国家级新区。
“南沙地处粤港澳的几何中心,也是广州市海岸线最长的区,是珠江口上的天然良港。”一位专家颇为感慨地表示,“推动南沙新区的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增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为推动中国海洋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提供非常有利的支撑。”
而海洋经济的发展又将为广东带来经济引擎的“转型升级”,在今年8月举行的“全省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明确指出:“从当前来看,我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将发展海洋经济作为保持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从长远来看,我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繁重,迫切需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从国内来看,兄弟省(市、区)百舸争流、竞相发展,迫切需要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增强广东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从国际来看,海洋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迫切需要把拥抱海洋作为促进广东发展的不竭动力。”
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也号召:“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发展为目标,坚持海陆统筹、综合开发,加快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在此次会议上公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以及五个实施方案中共提出了177个重点建设项目,总体投资超过1万亿元,广东吹响了海洋经济大发展的号角。
而此次“雪龙”号的到来更为广东海洋人带来了另一个惊喜,那便是“以海洋科考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我们现在就在尽力建立一个反馈机制,让南极开发的新成果和技术未来都能转化。”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昆仑站站长孙波就向记者表示,南极科考已开始从技术上反哺国内企业,甚至催生出新的产业增长点。“在南极海洋生命体中提取出的一种抗癌的生物药物已经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而利用南极深层水开发高端化妆品也已进入研究阶段,这些随科考而催生的产业仅是冰山一角!”南极科考对整个海洋产业的带动作用将会不断释放出来!
此前率队赴广东调研的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周济也曾明确表示,在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突破的情况下,海洋产业有可能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可以形成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实现战略上的创新驱动发展。国家已经把广东列为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广东的海洋经济抓得好,不仅对广东,对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
这一次从广州出发的南极科考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据介绍,第29次南极考察队由241人组成,其中科考及相关人员108人,后勤保障38人,工程建设32人,管理、新闻宣传等14人,“雪龙”船员42人。按照度夏和越冬划分,其中两站越冬人员为40人。
第29次南极考察坚持安全第一、保障重点、统筹兼顾三项基本原则;开展极地专项、后勤保障、工程建设、科普宣传四类工作。执行科学考察任务41项(含专项22项),其中长城站13项(含专项3项、越冬项目2项),中山站11项(含专项5项、越冬项目6项),南大洋6项(全部为专项),昆仑站9项(含专项8项),随船科考项目2项。除常规任务外,南极后勤保障以及工程建设项目12项,其中长城站2项,中山站7项,昆仑站3项。
第29次南极考察航线为:上海—广州—弗里曼特尔—中山站—罗斯海—霍巴特—中山站—弗里曼特尔—上海。“雪龙”船拟定于2012年10月30日从上海出发开往广州,11月5日从广州起航执行“一船两站”(中山、昆仑站)航行计划,总航程约27795海里(包括3500海里大洋调查),总时间约162天。预计2013年4月9日返回国内。长城站考察人员拟搭乘国际航班往返,考察物资通过国际海运解决。
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将继续在南极周边海域和南极大陆开展环境综合考察。同时,开展第四个南极考察站的选址调研工作,进一步扩大我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
“雪龙”号
“雪龙”船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1992年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船总长167米,型宽22.6米,满载排水量21000吨,最大航速18节,续航能力1900海里,能以1.5节航速连续破厚度为1.2米的冰。可乘坐128人,已完成20个南北极考察航次,累计航程471300海里(60多万千米)。
经过3次改装后,“雪龙”号在船体、轮机、电气、科考方面都“升级换代”。2007年大改造后,“雪龙”号的实验室面积从200平方米增加至687平方米。“雪龙”号目前仅缆车就有9部,中部除了4台可以起吊25吨重货物的吊车外,还有一个用来收放采水器,下放深度可达6000米,每次可以采集24瓶10升的海水供船上科学家研究使用。此外,“雪龙”号的中部还有一台垂直生物拖网缆车,这是用来捕捞海面之下200米内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的,一次可打捞1吨重的生物。此外,船上还设置了表层海水采集系统,位于船的中部,可以对从水面往下5米深的海水进行实时的数据分析。
南极
南极处于地球的底部,是人类最后发现的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约为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0,平均海拔高度达2350米,居世界各大陆平均海拔高度之首。
南极大陆拥有全球“五个最”,它是全球冰雪量最多的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最长昼夜的大陆、最干旱的大陆,更是暴风雪最强的大陆,素有“暴风雪故乡”、“风暴杀手”之称。
与此同时,南极资源十分丰富,是地球上至今唯一还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宝地。
南极是世界最大的淡水库冰雪总量约达2400万立方千米,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
同时,南极也是世界蛋白资源仓库南大洋生物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主要有鲸、海豹、鱼类、乌贼和磷虾,其中被喻为“动物蛋白资源仓库”的磷虾总量达10亿-15亿吨。
而南极更是全球的矿产资源宝库南极的矿产有220多种,其中煤、铁和石油的储量尤为可观。
极地科考小档案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领跑趋势不减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尤其是2010年国家将广东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摆上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快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海洋经济呈现总量大、增长快、活力足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是海洋经济总量保持全国领先。201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98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5%,连续17年稳居全国首位,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极。2012年上半年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4900亿元,同比增长15.3%。
二是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海洋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已由2005年的23∶40∶37调整为2011年的2.6∶52.3∶45.1。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稳步提升,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
三是科技兴海成果丰硕。我省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建成覆盖海洋生物技术、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海洋防灾减灾、近岸海洋工程、海洋药物、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5个。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生物繁育等多项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近三年来,我省海洋科技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项27项。
四是海洋基础设施不断强化。全省共有沿海港口14个,建成各类生产性泊位1806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259个。2011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4102万标箱。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四,广州港位列全球十大港口之一。
五是海洋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全省建成海洋与渔业类保护区101个,保护区数量、面积和种类均居全国首位。建成人工鱼礁区40个,礁区面积2.4万公顷。率先组织开展大规模南海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率先启动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六是海洋管理能力稳步提高。颁布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编制海洋经济发展等相关规划。率先建立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制度,建设三大省属海洋维权执法基地和三艘千吨级海洋执法船,率先开展地方独立执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海洋维权巡航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