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宁夏 兴于水利
盛夏,在绿色的塞上大地上,黄河——— 这条放荡不羁的巨龙从黑山峡谷奔腾而出,越过2007年刚竣工的国家西部大开发10大标志性工程之一的沙坡头水利枢纽,驯服温顺的流进了宽阔平坦的平原,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浇灌塞上沃土,使宁夏平原成为黄河上游最大的灌溉绿洲,旱涝无虞,沃野千里,长盛不衰,造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惟富一套”的“塞上江南”。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建成,结束了灌区二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青铜峡灌区和卫宁灌区先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整、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灌区之一,有干渠25条,总长1793公里,引水能力每秒757立方米;排水干沟37条,全长980公里,排水能力每秒606立方米;建设黄河堤防448公里,水库225座,建设银西防洪、河西总排干等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灌区沟渠纵横、湖沼棋布,稻麦高产,瓜果香甜,人均粮、奶、油产量居全国前列。千年引黄灌区以不到全自治区30%的耕地面积,生产了70%的农副产品,是全区经济社会的精华地带。2008年2月,以引黄灌区为主体的宁夏平原以其地域富饶美丽、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跻身全国“十大新天府”。
然而,当你来到地处中部干旱带上的同心、盐池、海原和中宁县诸如喊叫水、旱天岭、旱家塬等乡村时,扑面而来的干风顿时要把你的皮肤烤焦似的,与引黄灌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山脊光秃无树无草,荒坡荒地连绵不断,飞车而过,黄尘遮天蔽日。值得庆幸的是宁夏水利人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致力于当地水利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30年间,先后兴建了固海、盐环定、红寺堡等一批大中型扬黄工程,把黄河水通过十余级100多米扬程200多公里送进千古旱塬,使150多万亩平坦的黄土地得到灌溉,异地搬迁没有生存条件的干旱山区贫困群众近100多万人,使他们走上脱贫致富路,同时,建成农村人畜饮水工程472处,打水窖22万眼,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8座,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132.5万人,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强大优越性,得到回汉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从而创造了世界上解决民生的水利奇迹。
今天,在南部的六盘山周围地区,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蓝天下白云飘飘,纵是黄土高原沟壑,但见层层梯田绕山转,翠绿的坡埂繁花点点,沟道里草木旺盛,溪水潺潺。宁夏水利人为了早日再现西北秀美山川的愿望,50年如一日,大干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修旱作“三田”,大建淤泥蓄水的淤地坝,大搞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大力开展以山水田林路草村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仅“十五”期间,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资金达4.4亿元,各种治理措施每年减少入黄泥沙4000万吨,到2007年底,治理小流域352条,建成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285座、小型水保工程1.6万座,淤地坝1.6万座,天然草原承包到户3240万亩,围栏草原1360万亩,380万只羊舍饲圈养、轮封轮牧,全区封山禁牧,初步实现了西部大开发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
50年来,宁夏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达104亿元,初步形成了灌溉排水、防洪抗旱、工农业和城市农村生态供水一体化的工程体系,大大提高了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近年来,全区广大水利职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水利发展理念,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拓宽水利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水资源效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水利事业成为自治区发展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时期之一。
阅遍宁夏山川,揽盖塞上千年水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宁夏的水利事业充满生机,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