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汇源被可口可乐“招安”意味着什么?

中国食品商务网 2008-09-05 09:45 饮料类
在控制了中国品牌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之后,外商就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蓄意把中国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国品牌弃之不用。 可口可乐公司日前宣布计划以179亿港元现金收购汇源果汁集团。如果交易成功,可口可乐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它在中国果汁市场最大的
在控制了中国品牌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之后,外商就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蓄意把中国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国品牌弃之不用。

  可口可乐公司日前宣布计划以179亿港元现金收购汇源果汁集团。如果交易成功,可口可乐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它在中国果汁市场最大的敌手,从此将变成自己麾下的一支生力军。而多年以来,一直把“要做民族品牌,做百年老店”挂在嘴边上的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也是最大的赢家,他放弃了一手创办的企业,坐收74亿港元,从此便可金盆洗手,全身而退了。

  对交易双方来说,都是双赢,但有没有输家呢?当然有。收购完成后,强大的可口可乐将变得更加强大,在中国的饮料市场更加龙行虎步,独步天下。而中国呢,则只不过多了一个“富家翁”。在这样的新格局面前,第一个输家,就是中国的消费者。因为在一个垄断或接近于垄断的经营者面前,消费者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压缩,讨价还价的能力也被大大降低,消费者的口味和付费,都将被可口可乐所单方面规定;第二个输家,是中国的财政。我不知道汇源和可口可乐各自对中国税收的贡献是多少,但我却有这样一个可供参考的数字:同样是在深圳的企业,2006年,富士康的营业收入是1000亿元人民币,但是当年给深圳市纳税的贡献不足2000万;而作为民族企业的华为,当年营业收入528亿,但纳税近50亿元。这就是区别!

  按照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第三个输家无疑就是全体国民了。很显然,美国财政没有义务把他们从可口可乐获得的税收,拿出来补贴中国的教育、医疗、低保等;但中国的财政却有义务把从包括汇源在内的中国企业所获得的税收,拿来这样做。

  全球化不过是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经济竞争的新形式,而品牌则是竞争的利器。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只能一方面为别人做贴牌加工,赚一点血汗钱;另一方面,又要用高昂的价格去购买别人的名牌,这种双重盘剥的结果,就是自己永远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和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时不同,这个道理现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了,新浪网的即时调查显示,82%以上的网友反对这起并购案。

  跨国公司也明白这一点。品牌专家李光斗曾经总结过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在控制了中国品牌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之后,外商就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蓄意把中国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国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几年不用,中国品牌就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野,成了“历史记忆”。虽然可口可乐现在信誓旦旦地说要“保留品牌”,但汇源的生命价值仍然很玄。

  朱新礼不明白这一点吗?当然不可能。他是一个一直在用“民族品牌”来吸引国内消费者的精明商人。也许太过精明,在面对可口可乐开出的天价时,他还是选择了出卖。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外围”的“民族企业家”,如果不把“产业报国”作为最高价值追求,而仅仅把个人最大化作为最高价值追求,那最终不过是替跨国公司做“为王前驱”罢了。

  这和《水浒传》中宋江的行为倒是有一点类似。宋江上梁山,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和官军分庭抗礼,而只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招安。而关于宋江,还是鲁迅先生的评价最为深刻:“终于是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