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助力中国葡酒突围
消费者选择某一个品牌,总能够说出一大串的理由为自己的消费选择“辩护”,其中很多人都会说出该品牌的“过人”之处。之所以“过人”,正是因为该品牌具有不同于他品牌的独特属性。这个道理在任何行业都有印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兴起及紧随其后的迅猛发展,成就了一批可以“蒙着头”赚钱的葡酒企业。但当我们抬起头来,直面竞争的时候,调整策略适应市场便成了我们主要经营内容之一。当然,调整的方向取决于竞争环境的新要求。
从国内市场来看,一方面,各个国产品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葡萄酒品牌要想保持现有消费群体,并争取更多的新消费者,就必须为市场提供更强的说服力。而这一切都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营销资源来实现,由此也导致了国内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剧。我们看到张裕的“4+1”国际化高端战略布局,中粮集团的“南王山谷·世界七大葡萄海岸”等等案例其实就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另一方面,从行业发展历程和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葡萄酒市场实际上是一个逐渐被国际化的消费环境,来自新旧世界的葡萄酒生产国对中国市场觊觎已久,并将其看成是“最后的淘金地”,他们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面对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的双重竞争,中国葡萄酒企业必须为自己长久稳健成长寻找出路。在国内产品高度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之中,中国葡萄酒品牌要想在国内赢得更多的掌声,就必须让自己“与众不同”。而要同即将或者正在到来的国际品牌对抗竞争,也需要我们作出葡萄酒的“中国痕迹”,也能为我们的“走出去”战略赢得更多的比分。简单来讲,要告诉国内消费者自己品牌的独特属性,还要传播给国外消费者自己的“中国声音”。唯一的出路就是,实施差异化。
但当绝大多数国内葡萄酒企业采用“全国一片赤霞珠”的策略来攻打市场时,其实正是我们在竞争中迷失自己的反应。当然在市场消费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之下,此举或许能够使得部分葡萄酒企业生存甚至“暴发”,但当经济增长推动消费者钟情于负责任、有质感的品牌时,更多的葡萄酒企业将会面临洗牌出局的厄运。可以这样说,差异化是中国葡萄酒寻找自我的一个积极举措,一贯的“鸵鸟政策”将不会给我们任何帮助。差异化,也将是中国葡萄酒企业正视自身“软肋”的艰难过程,它要求企业尽快把诸如葡萄酒文化培育与普及、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管理、酿酒师个性等等“短板”补齐。差异化,还会将葡萄酒的“中国个性”宣讲的淋漓尽致,跟京剧、唐装等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走向世界。
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在论述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可以采取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等三种战略。而在其他两方面差距在逐渐缩小甚至没有差距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差异化。中国葡萄酒行业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要想成为自己、成就自己,差异化是一条艰苦而有效的途径。多数葡萄酒企业的差异化,将带来酿酒品种、产区、品牌的差异化,而众多葡萄酒品牌的差异化,将会促成整个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差异化。只有这样,消费者和葡萄酒企业才能从中共同获益,也为行业的纵深增长奠定稳固的基石。
差异化,最终将助力中国葡酒突围!
来源:《华夏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