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八:纽科姆“人际关系的相似”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8-08-12 16:25 营销管理
上大学时,你和谁的关系更好,是和室友,还是和同班的其他同学,或者是系里的同学,更或者是老乡?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于1961年,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次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 在实验

上大学时,你和谁的关系更好,是和室友,还是和同班的其他同学,或者是系里的同学,更或者是老乡?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于1961年,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次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
  在实验者进入宿舍前,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价值观,以及人格特征。然后将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并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价值观的看法,并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但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价值观越相似的人,吸引力越强。纽科姆进一步发现,只要价值观相似,哪怕别的方面不一致,也会对产生很大吸引力。这是不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日久见人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呢?我看道理是一致的。

  回想我们上大学时,刚开始大家爱找老乡交流和娱乐。后来和周围的同学熟了,找老乡的时候少了,找那些和自己类似人就多了,于是交到了真正的朋友。等到一毕业,一个班的人或一个学校的人,总爱搞个聚会。但逐渐地,大家的工作差异大了,兴趣转移了,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交往也就越来越淡了。于是你有了另外一群社会朋友,以此周而复始,你的朋友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讲师在培训中,可以利用这个原理。讲师要知道,总有一些学员是沉默的,是不合群的,无论你怎样都无法调动。而另外一些人,心态开放,主动热情,比较好学。最后你的授课现场,就会出现一个现象。课间休息时,聚在一起,讨论问题的人,总是那些活跃分子。而那些沉默的人,大多坐在座位上,不知在想什么,或只是去喝水。

  如果讲师在授课时,恰巧把活跃的分在了一个小组,把不活跃的分在了一个小组,那他们开始吸引力强,后来还是吸引力强,而不活跃的小组,就连机会都没有了,只有可怕的沉默。于是讲师在分组时,尽量把来自一个地方的学员错开,尽量和活跃的和不活跃的搭配,于是可以靠那些活跃的学员,带动不活跃的学员,而不耽误他们最后和那些“同类”交流。于是你的授课,在培训前把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不同经验和活跃程度的学员,通过分组把他们的空间距离拉近。培训后,他们思想经过碰撞,找到了“志同道合”者,又在思想上把距离拉近,于是全班成为了一个学习的整体,不亦乐乎?

  培训的道理是这样,在企业工作的道理也是这样,刚来公司时,我们和周围的同事走得近些,后来成了老员工,在不同部门有了“死党”。其实找女朋友的道理也是一样,刚开始下手的是那些漂亮的,离自己近的,后来娶回家的是什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