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从十七报告关键词看企业“红星”战略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8-09-10 15:35 营销管理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利选举产生,全国各地掀起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各种举措层出不穷,令人欢欣鼓舞。 从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海量版中,我们可以从中遴选出以下十大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利选举产生,全国各地掀起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各种举措层出不穷,令人欢欣鼓舞。
  从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关键词的海量版中,我们可以从中遴选出以下十大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社会和谐、全面小康、执政能力、创新型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中,“科学发展观”是所有关键词的关键词。即“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十七大开幕式报告的灵魂。 

  作为咨询策划机构,笔者在思考对于企业来说,究竟什么才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举措?我认为,就是构建共享型的企业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观;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观;注重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发展观;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品牌观。这就是企业学习十七报告,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红星战略”。

  我之所以称以上五个方面为企业发展的“红星战略”?希望能收一语三关之效。一、红星是中国国家形象;二、要做企业之红星,必先与国家战略相匹配;三、星符有五角、五个放射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企业以中国为本,发展到世界五大洲。企业的“红星”战略,越是深化发展,中国的“红星”的光芒就更摧灿,越是均衡深化扩张,我们红星的形象就更广大和美丽。 

  构建共享型的企业价值观

  往事越千年,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学生问孔子:概括地说一下,如何建立一个国家?孔子说:只需要三个元素:粮食,军队,信仰。这个学生又问,如果再减掉一个元素呢?孔子说:那就减掉军队吧。这个学生还是穷追不舍地问,如果只保留一个元素呢?孔子说:信仰!可见,这个信仰是多么重要。我们现在更是如此,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首先解决一个共同理想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培育核心的价值观呢?我认为就牢固树立共享型的价值观。

  一种核心价值观,如果想让趋于无限多的成员在趋于无限长的时间内产生趋于无限的内在认同(三个无限),必须是平等原则或者对等原则。平等原则在企业层面可能表现为很多更细分、更具体的价值观形式,如契约精神、对制度的尊重、对个体的尊重、合作精神、信任精神等,但归根结底,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验金石都是一条:是否有共享的精神,企业的成员是否能在一起分享知识、分享财富、分享快乐,因为这些分享,从而拥有更丰沛的人生。没有共享精神的价值观,就绝不是均衡的价值观,不可能让更多的人在更长的时间段产生内在的认同。

  与基于平等精神的共享型价值观相对立的是掠夺型价值观。掠夺型价值观如果宣称它们自己是掠夺型,就达不到掠夺的目的,所以,掠夺型价值观永远不会以掠夺型价值观的面目出现,他们永远有一个推在前台的唱双簧的伙伴,就是牺牲型价值观,敲锣打鼓、管急弦繁地向员工大力推荐和灌输,这个灌输牺牲型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洗脑。被洗脑的员工只知奉献,不知回报,努力“奉献”的结果通常是,收获一大堆纸奖状和玻璃奖杯,企业的所有权却在不知不觉中地被暗箱操作,暗度陈仓。

  日韩企业在二战后的相继崛起,某种程度就是共享价值观良性循环的结果。与此对比,牺牲型价值观的本质却是,既得利益者、强者、统治者为达到自我表现利益最大化而对他人提出的单方向道德要求和牺牲呼吁,简而言之,是权谋,是“瞒与骗”的老招术。庄严的道德招牌之下,打的是极端利己的、无法见人的丑陋算盘。

  尊重知识与尊重创造的人才观

  西方著名学者帕米尔认为: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的第一财富。因为除了“人”这种资产外,所有资产都是商品。竞争对手最终都能将那些资产弄到手,只有重视珍惜“人”这种独特的资产,企业方能永葆生机,常盛不衰。

  当下,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是就业难,许多“英雄”无用武之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认为,众多企业对人才的理解比较片面,大多停留在“雇佣”关系上。企业老板认为我出高薪聘用人才,引进的人才就必须全力贡献自己的才智。所谓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是平面的,阶段性的。这就导致了这么一种现象的产生:你出多少工资,我出多少才智。甚至产生一个恶性循环:高薪引进→使用→辞退或跳槽→再引进→再使用→再跳槽,人才队伍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从引进到跳槽(或辞退)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使用”。如何使用人才是一门学问。这首先要变使用为“发挥”,在发挥的基础上再培育和发展。也就是说,仅从“人才”上去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是高层次人才,如硕士、博士,他们的学识只能代表当前和过去。要使这些人才充分发挥和发展,还有一个如何发展的问题。另外,人的潜能很大,如何挖掘潜能,又是一门学问。如何从人才文化向人本文化发展,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是人才观的质的飞跃。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创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做到事业留人。这个环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发展环境。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看到企业有灿烂的前景,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有信心对企业就有信赖度,才会自觉地留在企业奋斗。二是个人发展环境。企业们不仅亲自为员工设计个人生涯发展计划,还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舞台。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服务系统,做到待遇留人。为人才搞好服务,是人本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服务的方面很多:为员工再发展提供不断学习、培训、深造的服务,储备人才发展优势,这是最具长远意义的举措。

  三、培育亲和的人本文化氛围,做到文化留人。从使用人才到尊重人才,从人才观到人本观,是人才发展战略的根本点。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观

  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与此相联系,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历经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到2003年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一直重申和强调这个原则。应当说,这个原则适应了社会实践的需要,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鉴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特别是我国目前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需要指出的是,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也不是变效率优先为公平优先,而是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