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哪里开始?
很多时候,很多话语会因为一些原因丧失原来的本义,因此福柯说,权利即话语应该改为话语即权利,所以有了话语权。在营销中,有人说营销即传播,因此我们可以仿照大师的观点说:传播即营销。
在这个专题给定的前提下,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一个问题:不论是传播还是营销,都应该是互动(interactive)的,而不是单向度的,更不是话语买断的。因此,我们的企业应该明白一个道理,现在是需要与消费者沟通,而不是反复教化。那么什么样的沟通是合理的?笔者认为:
一、对话而不是自话
凡事有原因,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出危机,危机(crisis)的英文含义中,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转折点。安全出现问题是前因,消费者丧失信任是后果,而如何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则是整个事件的转折,转折的好坏就在于沟通的方式与程度。仿照传播的模式:“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说”,我们可以将说这个单向词改为沟通,将“对”改为“与”。也就是我们要本着沟通的态度去传播,而不是诉求的态度去传播。
不论消费者是怀疑或者谩骂,我们都应该感到庆幸,就像两个人谈恋爱,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满或者失望还好,这证明他们还有对话的可能,但是一旦表示“绝望”,也就失去了沟通的必要,可能就意味着彻底的失去。所以多年前,汽车推销大王乔伊•吉拉德在北京做讲座的第一讲就是将名片散发给在场所有的人,并言之:推销第一课,建立沟通的渠道。可见,改变别人的态度的前提是:你们还可以对话,而不是一方苦口婆心的说,另一方做倾听状而神游海外,甚至连倾听状都懒得做,也就是俗话说的“油盐不进”。
这就需要企业改变以往的姿态与心态,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话语权去传播自己的信息,但是企业无法强求别人去接收这个信息,以至于相信这些信息。就好像对讲机,现在企业的传播模式多数是粗犷型的:自己的对讲机只具备“发出”的功能,而不具备接收的功能。也许有人会质问:我的销量可以给我反馈啊,这不是接收么?那么答案是:这只是几率为一半的赌注而已!消费者的接收频率一旦改变,不论他的行动如何,你的信息发布费用都是浪费的。
因此,在失去信任的前提下去做单向度的传播,不论做多少,理论上都是浪费的;而建立一个双向传播(沟通)的方式和渠道应该放在第一位。
二、正视与反思
中国的父母大多喜爱自己的孩子,并将其视作私物。中国的企业对待自己的产品似乎也有溺爱之嫌。而溺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害,这种害就表现在品牌的快速折旧,或者叫做折损。
很多企业经常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的东西这么好,为什么消费者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多半带有“溺爱”的障眼法,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品牌向“下二级”靠拢,而逐渐远离“上三级”。这个说法需要做一个解释,因为这是笔者自己归纳的。
我们熟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因为营销的最大前提就是:“了解并创造需求以此来满足需求”。
(自我实现—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
我们在中间断开,可以看到,前三者是品牌能够满足的和应该满足的需求,是在心理层面的;而后两者则是产品在满足的需求。那么,耗费大量金钱、时间所建立的品牌一旦落入后两者的层面,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下二级”,也就丧失了品牌的属性,而变成了标识、名称这样的中立属性的符号,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现在它不是好的了,那就一定变成了坏的。这是一个很合理的逻辑。
对于正视,鲁迅先生的一段话远比我说得精彩:“……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但是现在的现实是,你可以不正视,那便要感同身受的一边等待,一边死去。
正视,就是要正视自己犯的错误。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在《明报》上就乳品危机撰文《危机不是一天炼成的》,上书:毋庸置疑,此番三聚氰胺添加事件,已经造成了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信任危机,甚至可能冲击消费者对中国制品的信心。对于产业来讲,这场危机,本质上是一种信任危机(trust crisis),危机处理的目标,是如何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笔者现在所讨论的也是挽回信任的策略,但是要挽回信任,必先明确问题的要旨所在。中国古代的商人尚且讲究“童叟无欺、货不二价”,但是在突飞猛进的市场经济到来之际,忽然的就把这句话忘记了,认为其可有可无,以至于现在要花费大力气去补救。
正视了问题,企业就应该反思。如果说企业做得长久是正确的,不辨自明的。那么中国的企业是否存在着把一行的利润“涸泽而渔”,等到鱼没有了,再转去另一个池塘的心理呢?且不去论证,小聪明总是不及大智慧的,我们有的时候往往却是小聪明太多。
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成员写了一本书《增长的极限》引起了各国关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首脑会议上,人们通过了《21世纪日程》,并叙述了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1)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可牺牲环境;(2)由资源性经济转向技术性经济;(3)调整产业布局……,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给后代构成危害。
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元首都认可的,我国提出的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不仅整个人类社会如此,企业在经济生活的生态环境中,也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不要搞到最后大家都没有饭吃。在营销的观念的进程中,最后提出的就是社会营销,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但是在理论上就是让企业这个“经济人”也要注意自己的“社会人”身份。
如果以上两点是正确的,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企业面临的大环境不仅仅是经济,法律的、宗教的、政治的、社会的因素的权数正在加大。制度上,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高效率的“公共危机”处理办法;法律上,各项法规正在逐步的健全并一一生效;社会的,现在是多元的和广言的社会,好事不出门,坏事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传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