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机遇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9-05-13 09:55 营销管理
当大机遇到来时,什么资源最重要?有人说,最重要的资源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装备。我不这么看:在机遇来临这一时刻, 最关键的第一资源, 应当是人才。因为企业有再多的实力再好的装备,还得谋事在人;这个人, 就是只要拥有了人才,没有实力, 可以积累; 没有装备,

当大机遇到来时,什么资源最重要?有人说,最重要的资源是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装备。我不这么看:“在机遇来临这一时刻, 最关键的第一资源, 应当是人才”。因为企业有再多的实力再好的装备,还得“谋事在人”;这个“人”, 就是只要拥有了人才,没有实力, 可以积累; 没有装备,一旦用好了人才, 照样能创造最先进的装备来,达到“成事在天”;这个“天”,就是你的缘分。
  可是,眼下都说人才不好找,但谁都在到处招; 都说人才最难管,但谁也离不了;都说人才真好,但有了又不去善待;都说一将难求, 但得到干嘛却不重用?

  做企业也是这个道理。尤其是眼下市场不景气时,一个企业能否成为大企业,决定性因素是我们的企业家能否抓住重大市场机遇?抓住了就会使自己的企业有几倍、几十倍的发展。但要想抓住这些机遇,就要打大战役,要打大战役就得依靠优秀的人才……可大多数企业都往往在这最后一个环节上“功亏一簧”,掉了链子。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风流人物当直面大机遇到来之时,却苦于少才、缺才、无才,而错失良机、在人才问题上“竞折腰”,最终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后人感慨。正如俗话说的:得人才,即可得天下。

  下面我从多年与一些企业老总打交道中的感触, 以一个咨询人的角度来借战史喻商道,谈谈机遇是怎么样只“眷顾”-----积良缘、能重用、肯善待的人?  

  ●缘分,有缘无“份”一场空

  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用它来折射一下-----60多年前那场炮火连天“生死存亡大决战”中,“一时失才, 千古恨”那悔恨一幕。

  1948年秋,国民党的东北败局已定, 为了制定下一步作战计划,蒋介石飞抵沈阳, 召开军事会议。人到齐后,他迟迟不开口, 主持会议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提醒他训示,蒋介石却摇摇头说:“还有一个人未到。”

  顾祝同连忙翻着手上的花名册,忙着点人头。

  蒋介石摆了摆手说:“花名册上是没有这个人的, 他是林彪。我要表扬他, 他是黄埔最优秀的将军,因为他把他的同学都打败了。胜负论英雄,他是胜利者, 所以他是英雄。我这个当校长的不称职啊,在校时对他关心不够, 以至于让他投奔了共产党。我对在座的诸位很关心,但是却让我非常地失望, 我很痛心。”

  的确,这一席话臊得与会者无地自容。因为早在3年前东北战事伊始,蒋介石一听说毛泽东派林彪领兵挥师东北战场, 顿时大惊失色, 认为东北将此无宁日。于是,一口气派出了他最精锐的、参加过二战王牌军诸如杜聿明、石觉、陈明仁、廖耀湘、候镜如等一大批黄埔系战将, 欲与他们的同学林彪周旋。几经血拼, 终于到了辽沈决战前夜。林彪的战前动员说得极其简短而令人振奋,他说:“敌人即使是老虎,但不要忘记我们八路军是专门打老虎的勇士!”

  也该着这些“黄埔系战将们”倒霉。辽沈战役的战局一开,国民党军队的噩运就此降临。尤如摧枯拉朽之势,林彪统帅的“四野”,把国民党一个师接着一个师歼灭,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攻克,除了失败还是失败,国军将领简直痛恨自己生不逢时。什么样的对手不好碰,偏要遇上林彪?四野大军的攻势一次比一次猛烈,疾如狂风、迅如雷霆、纵横驰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国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每一次抵抗,只不过将必然的失败拖延一段时间,毫无阻缓、遏制、扭转战局的希望。林彪牢牢地掌握着战略主动权,出神入化,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他在两天内就解决了国军两支王牌部队:曾在抗战中威震缅甸的孙立人的新一军和廖耀湘的新六军。短短两天,48个小时,十万大军齐解甲,创下了中共战史上空前绝后的业绩。他的东北野战军发动的整个辽沈战役,历时52天风扫残云,以伤亡六万九千余人的代价,换取了全歼兵败如山倒的东北敌军四十六万人和解放东北全境的重大胜利。难怪蒋介石十分眼馋地说林彪是:“一个战争魔鬼。”

  当然,最让蒋介石遗憾终生的还是,他曾经与林彪“有缘”,但却“无份”而擦肩而过的那段因缘-----

  第一次认识林彪,是他当黄埔军校校长时参加四期步科的战术课堂上。当时全班正在分析, 他指挥过的惠州攻坚战案例。学生们轮番上台, 口说笔划, 滔滔不绝……他边听边觉得可笑,并不置可否。这时他的学生-----林彪上台了(刚被编入黄埔四期步科第2团第3连,同班同学有国军王牌74师师长张灵甫、曾中生,刘志丹、段德昌、谢晋元,李弥、刘玉章、高魁元、杨杰、郭天民,邱维达,个个都是威风八面,辉煌一时),此时的林彪却怯生生而又不多言语,只是默默地往黑板上画起惠州地形图, 画得很仔细也很投入,城郭民居, 地势陡坡,山川河流, 一一标点清楚,就凭这一手, 蒋介石已是欣赏有嘉了。真厉害,此生太有心了,竞把地形都钻研透了,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这是一个深谙用兵之道,善于谋定而后之才呐!于是,他吩咐随从, 下课后让林彪去校长室见他。而后蒋介石与林彪谈过两次话,但不是因来人打断,就是话不投机。1926年, 林彪参加叶挺独立团北伐,他们师生一别,俩人竞成陌路人----成了敌人、对手。

  从“有缘千里来相逢”来看,蒋介石认识林彪要早于毛泽东。他是1925年在那次黄埔军校战术课上就认识了林彪,并以校长身份与之谈话, 但还是因为他放不下“校长身份”,闻讯来人就搁下林彪, 连个招呼也不打匆匆忙忙地扬长而去,正因为他不能“礼贤下士”而难以积善缘。据说,当时被冷落的林彪深感受辱, 记恨在心。也就是说, 从那一刻起,两者就已有缘无“份”,分道扬镳了。

  读史至此,不免感叹万分。乱世出英雄,那些所谓英雄,常常是身不由己,被时代的激流一路裹挟而去,浮沉起落,一如飞蓬。人生道路上某个偶然“缘”的决定,或擦肩而过或结为血胞,从此便带来无法逆转的改变……

  但是作为校长,蒋介石在而后的战争年代,却在随时关注着他的“得意门生”林彪的状况。尤其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日寇侵华,林彪出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可谓受命于危难之中。当时,国军除在上海因凭借绝对优势兵力而顽抗了日军三个月终不支败退。在其他各地,国军俱是一触即溃、一溃千里,战斗力之低劣、战斗精神之萎靡,真是羞煞世人。日军长驱直入,当真是如入无人之境。当时,中国人普遍悲观失望、意志消沉,简直把这些小日本看成了神魔鬼怪,连以死一拼的勇气都荡然无存。而小日本则是气焰万丈,对中国人的蔑视之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在这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关口----“七七事变”80天后,当国人正悲歌“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之时,林彪开始亮剑!林彪的第一击,就落在了日军王牌部队——坂垣第五师团。在山西,林彪在平型关巧设埋伏。大战前,林彪虽然后于部队出发,但却急速追赶部队,赶在先头部队到达平型关前,已化装亲自侦察了地形和做好了布置攻击的准备,在这一重要的关头,林彪表现出如此的超前意识,这种细节的准备和深思熟虑。在高级指挥员中不要说元帅,就是大将中也不多见,这是林彪常打胜仗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