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成佛”与自我管理 10-19
“见性成佛”与自我管理 10-19
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的达摩祖师创立了禅宗,“见性成佛”是佛家禅宗的主张,禅宗祖师达摩在其所著《悟性论》中,将禅宗的特点概括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也是禅宗核心的理论,“直指人心”,是一种顿悟的方法,靠的是自己觉悟,而非别人的帮助,因此,不需要有文字,即使非宗教、非佛门中人,也能凭借自己的顿悟,而获得心灵的彻底解放,所以说它是“教外别传”。据说,达摩祖师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民间流传有“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悟功夫”的说法。禅宗还认为,“见性”是成佛的关键,这里的“性”指的是人和万物的本性。宋代大诗人苏轼有句非常有名的短诗:“柳是绿,花是红,真面目。”这里的真面目就是说事务的本性。每个事物及人内心都有一个本性,这也是佛家所言的“如来本性”。要实现觉悟不能靠外界的力量,关键是要自己去发现它,自己去觉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见性成佛”的真实含义,无论是谁,只要真正见着了自己的本性,他才能成佛,才能功德圆满。
虽然“见性成佛”带有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实质是宣扬精神至上的一种超验理论,但“见性成佛”是佛家思想关于个人应当如何修行的重要方法,它所揭示的哲学理念对现代企业管理却有许多现实意义。在企业这个组织中,对员工的管理方面,最高境界就是要员工实现“见性”从而达到自我觉悟,这就是所谓的自动自发。很多企业领导人认为管理员工是一件很耗费心神的事情,因此他们制定了很多制度用来约束员工,以求管理好员工,结果却带来了员工消极怠工,领导在与领导不在两重天的管理局面。虽然在现代管理学中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员工没有形成自觉和内心的见性,单单靠制度来约束指导员工行为,就会出现员工不能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离心离德的的局面,这样的企业是没有执行力的,这样的企业也不会有什么与前途,管理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让员工这个个体看到自己和企业及的本性,从而实现成佛的自我管理境界。
禅宗认为,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个神识,也称之为心识。这个心既有不好的杂念,也有好的正念。只有把心里的杂念去掉,才能圆成佛道。同样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使员工达到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就要让员工通过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感染、凝聚员工,让员工把不好的杂念去掉而能从内心认同企业,与企业真正的融为一体。员工的自我管理就是要让员工形成一种自律精神,通过员工的内在控制来激发其工作热情,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最大能量,维护企业的最大利益,保持企业运作的高度和谐。然而,怎样才能让员工认可、领悟到最终愿意遵守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从而实现自我管理呢?我们就要在企业管理中学习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佛理。
首先,企业领导者应当减少其领导的行为,让更多的企业员工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来,企业家必须懂得佛家思想“见性成佛”的道理,认识到企业家的本质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和环境,制定合理的规则和程序,使员工自己去开展工作,企业家的决策应当从这一本质出发,而不是执著于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行为。每一个员工,都有可能为公司创造出奇迹,问题在于他是否自觉地领悟到他自己与企业是合为一体的,他自己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悟性去解决问题,或不断推出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光靠领导的督促、命令去执行任务,那么这些员工大多数都是平庸之辈,员工如果能有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去开创新局面,去发现新思路,从而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产生灵感,就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就会成为一个觉悟者,而不仅仅是为了钱,为了讨好领导而被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