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壮大生态产业打造绿色品牌大省
2007-08-20 09:44
营销资料
壮大生态经济产业 打造绿色品牌大省
在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东北地区振兴要坚持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在吉林省,各个区域已通过具体实践对国家政策作出了最好的回应:东部长白山资源保护与旅游、健康产业生态经济区、东中部水资源保护与特色产业生态经济区、中部松辽平原黑土地资源保护与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经济区及西部草原湿地保护与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区,都在按照生态建设的主导思路,走出一条促进经济长足发展的新路。
从2001年起,在吉林生态省的建设过程中,围绕确立绿色品牌大省的形象目标,吉林省的生态经济产业不断壮大,为全省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到2006年末,全省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1766个(其中有机175个,绿色442个,无公害1149个),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的目标。全省陆续打造了“泉阳泉”矿泉水、“查干湖”分割鱼、“皓月”牛肉等一批知名品牌,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各种国家级、国际级的奖项纷至沓来:2005年9月,长白山酒业集团的长白山牌葡萄酒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同年11月,在中国国际葡萄酒、烈酒品评赛上,长白山牌冰山葡萄酒获得了世界甜型酒中的最高奖;查干湖胖头鱼继2001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后,2002年又获得了绿色食品AA级产品认证;2003年4月,查干湖渔场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国家(A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年7月,查干湖鱼又获得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食品”认证。
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杨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豪地说:“我省绿色食品取得了全国‘五个第一’,即‘莲花大米’获得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称号;舒兰市稻米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稻米基地;长春绿色庄园大酒店是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饭店;德惠市绿色食品节是全国第一个地方政府举办的绿色食品节;梅河口‘绿思源’销售专柜成为全国第一个食品节绿色食品专营场。”
吉林省资源丰富,在培育绿色品牌的同时,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发展生态食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环节。
关于生态食品营销网络建设,省生态办主任贾广和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以填补吉林省生态产品流通专营领域的空白。2003年,成立了吉林省大农生态产品营销公司,同时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经销生态食品的专营店—吉林省大农生态食品超市。并以吉林省大农生态产品营销中心为中心店,在全省地级市(县)建立若干个连锁店,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建立了17个生态食品营销中心,形成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延展世界大营销格局。这一举措开创了吉林省绿色食品专营销售的先河。”
吉林省在生态省建设中,始终抓住生态文明这条主线,并以生态文明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得到全社会各阶层的响应。
孩子是未来也是希望,生态文明要从孩子抓起。从2004年起,在全省各中小学,《绿色吉林》教材已经成了学生们每天必看、必读的书籍。
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有关理论的研究也是生态省建设主要的工作之一。省生态办先后组织有关专家围绕生态省理论体系建设,编写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基本知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公民读本》等生态省建设系列专著,确保生态省建设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保驾护航。同时,农作物、畜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科研课题研究取得明显突破。
省生态办主管宣传的苏柏山处长告诉记者,吉林生态省建设理论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省建设的累累硕果经各级各类媒体早已家喻户晓……
不经意间,生态文明已在吉林人民心中生根发芽。
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省建设
吉林省委书记 王珉
吉林省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基础,特别是实施生态省建设以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从吉林省实际出发,振兴吉林必须把生态省建设做为一项永恒的工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推动下去。
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省建设,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生态支持和保障。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的,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高投入、低效率、难循环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省原煤自给率不足50%,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3。但另一方面,我省单位GDP耗能、耗水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和1.5倍。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均占有粮食居全国第1位,但同时也遇到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全省年化肥施用量达到300多万吨,亩均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全省主要江河干流水体多数都在三类以下。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也非常严重。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幅度要达到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55万亿元。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给资源、环境和生态带来新的更大压力。如果我们继续延续原来的增长方式,走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老路,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也难以实现。
其次,抓住重点和关键,开创生态省建设新局面。第一,要认真做好规划工作。规划是发展的先导。搞好生态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要认真研究生态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搞好“十一五”时期的生态省建设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等任务要求,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等做出安排,明确任务目标,落实具体措施。要坚持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的原则,进一步研究制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省建设的激励扶持政策,使生态省建设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有机结合,使法律规范的强制性与社会公众的自觉性有机结合,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统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断开创生态省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要切实加强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像松花江流域治理、松花江和东辽河水污染防治、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这些大型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关系全省发展全局,不仅推动生态建设,而且拉动经济增长,一定要全力组织好项目的争取、实施和管理,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尽早发挥效益。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一批节能、节水、节材项目建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着力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搞好生态省建设,需要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实施。在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行主要江河流域治理的同时,还要加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国家和省生态示范县(市)和示范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要把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与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有效结合起来,发挥生态优势,扩大绿色品牌,提高生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完善提高长白山、向海、莫莫格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保护建设项目。
第四,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生态省建设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围绕发展全局,努力提高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促进能力。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加我省试点项目,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尽快取得成效。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加快发展,为生态省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培育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要把生态省建设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成长性的生态产业。
再次,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工作落实。生态省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和工作落实。各级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纳入重要日程,认真研究解决生态省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生态省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生态省建设的合力。
生态省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工作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动工作创新、载体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还要加强督促检查,进行考核评比,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工作落实。单位GDP能耗是一项综合性约束指标。“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我省要降低30%,任务很重,但必须完成。各地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从今年开始,省里对市(州)单位GDP能耗指标进行考核,市(州)对县(市、区)也要研究考核办法,确保层层落实。
(摘自2006年1月13日时任吉林省省长王珉在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吉林的超前抉择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盛连喜
如果从2001年底吉林省人大通过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决定算起至今,我国第二个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生态建设的吉林省已经实践6年的时间了。对于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早在世纪之交就思考和谋划保育自然环境和建设良好生态条件,依靠科技进步,运作生态资本,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并以此作为实现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跨越的根本性举措,这无疑是个超前而大胆的正确抉择。正是这个抉择,使吉林省步入了实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走向了科学发展之路。
6年的建设实践,虽然使得吉林省产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深刻变化。但是,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其效益是综合的、甚至是需要时间积累才能显露示的,生态资源的恢复和增加也是遵循生态规律的演进过程。因此,生态省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制定的规划扎实推进。在这一点上,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在于发展要科学。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同时也是保证发展的支撑力、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发展速度合理性的综合。
生态省建设是时空上均为大尺度的系统工程,需要“分层次有差异”。根据确定的生态功能分区,建议全省的生态建设应把握“东部是基础、中部是关键、西部是重点”的原则。提出这一原则是基于以下认识: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区不仅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发挥着维护区域生态和环境稳定的功能,而且又是“三江之源”,其中,松花江流域就占吉林省幅员总面积的80%以上,其水资源状况直接制约着整个中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吉林东部的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置于全局基础位置而常抓不懈,建设的重点要始终抓住森林生态系统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上。无论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存在的内在关系看,吉林省东部和中部是密不可分的。吉林中部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东部和西部的双重制约与促进上。中部的发展需要东部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如水资源),而东部生态支撑力的抚育同样需要中部经济发展的支撑。
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吉林中部能否实现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对东部乃至全省能否顺利推进生态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强度将对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受多种因素的作用,生态质量退化明显,虽然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但受制约的因素多,对外界的依赖性大。将其确定为生态建设的重点,能从景观生态学的大尺度确定治理方案,这有利于提高治理效果,有利于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建设的重点要始终把水资源的保障和充分利用作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节水型农业和特色农业。
在国务院关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东北地区振兴要坚持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在吉林省,各个区域已通过具体实践对国家政策作出了最好的回应:东部长白山资源保护与旅游、健康产业生态经济区、东中部水资源保护与特色产业生态经济区、中部松辽平原黑土地资源保护与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经济区及西部草原湿地保护与绿色产业生态经济区,都在按照生态建设的主导思路,走出一条促进经济长足发展的新路。
从2001年起,在吉林生态省的建设过程中,围绕确立绿色品牌大省的形象目标,吉林省的生态经济产业不断壮大,为全省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到2006年末,全省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1766个(其中有机175个,绿色442个,无公害1149个),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的目标。全省陆续打造了“泉阳泉”矿泉水、“查干湖”分割鱼、“皓月”牛肉等一批知名品牌,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各种国家级、国际级的奖项纷至沓来:2005年9月,长白山酒业集团的长白山牌葡萄酒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同年11月,在中国国际葡萄酒、烈酒品评赛上,长白山牌冰山葡萄酒获得了世界甜型酒中的最高奖;查干湖胖头鱼继2001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后,2002年又获得了绿色食品AA级产品认证;2003年4月,查干湖渔场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为国家(A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同年7月,查干湖鱼又获得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食品”认证。
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杨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自豪地说:“我省绿色食品取得了全国‘五个第一’,即‘莲花大米’获得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称号;舒兰市稻米基地成为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稻米基地;长春绿色庄园大酒店是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饭店;德惠市绿色食品节是全国第一个地方政府举办的绿色食品节;梅河口‘绿思源’销售专柜成为全国第一个食品节绿色食品专营场。”
吉林省资源丰富,在培育绿色品牌的同时,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发展生态食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环节。
关于生态食品营销网络建设,省生态办主任贾广和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省政府高度重视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以填补吉林省生态产品流通专营领域的空白。2003年,成立了吉林省大农生态产品营销公司,同时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经销生态食品的专营店—吉林省大农生态食品超市。并以吉林省大农生态产品营销中心为中心店,在全省地级市(县)建立若干个连锁店,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建立了17个生态食品营销中心,形成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延展世界大营销格局。这一举措开创了吉林省绿色食品专营销售的先河。”
吉林省在生态省建设中,始终抓住生态文明这条主线,并以生态文明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得到全社会各阶层的响应。
孩子是未来也是希望,生态文明要从孩子抓起。从2004年起,在全省各中小学,《绿色吉林》教材已经成了学生们每天必看、必读的书籍。
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有关理论的研究也是生态省建设主要的工作之一。省生态办先后组织有关专家围绕生态省理论体系建设,编写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基本知识》、《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公民读本》等生态省建设系列专著,确保生态省建设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保驾护航。同时,农作物、畜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科研课题研究取得明显突破。
省生态办主管宣传的苏柏山处长告诉记者,吉林生态省建设理论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省建设的累累硕果经各级各类媒体早已家喻户晓……
不经意间,生态文明已在吉林人民心中生根发芽。
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省建设
吉林省委书记 王珉
吉林省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基础,特别是实施生态省建设以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从吉林省实际出发,振兴吉林必须把生态省建设做为一项永恒的工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推动下去。
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省建设,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生态支持和保障。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的,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高投入、低效率、难循环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省原煤自给率不足50%,人均水资源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3。但另一方面,我省单位GDP耗能、耗水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和1.5倍。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均占有粮食居全国第1位,但同时也遇到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全省年化肥施用量达到300多万吨,亩均化肥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全省主要江河干流水体多数都在三类以下。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也非常严重。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幅度要达到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55万亿元。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给资源、环境和生态带来新的更大压力。如果我们继续延续原来的增长方式,走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老路,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也难以实现。
其次,抓住重点和关键,开创生态省建设新局面。第一,要认真做好规划工作。规划是发展的先导。搞好生态省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要认真研究生态省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搞好“十一五”时期的生态省建设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等任务要求,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等做出安排,明确任务目标,落实具体措施。要坚持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的原则,进一步研究制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省建设的激励扶持政策,使生态省建设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有机结合,使法律规范的强制性与社会公众的自觉性有机结合,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统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断开创生态省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要切实加强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十一五”时期,我们要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像松花江流域治理、松花江和东辽河水污染防治、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引嫩入白、哈达山水利枢纽等。这些大型水利设施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关系全省发展全局,不仅推动生态建设,而且拉动经济增长,一定要全力组织好项目的争取、实施和管理,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尽早发挥效益。同时,还要大力推进一批节能、节水、节材项目建设,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三,着力抓好生态示范区建设。搞好生态省建设,需要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实施。在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行主要江河流域治理的同时,还要加大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国家和省生态示范县(市)和示范工程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要把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与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等有效结合起来,发挥生态优势,扩大绿色品牌,提高生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完善提高长白山、向海、莫莫格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启动一批基础设施保护建设项目。
第四,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生态省建设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围绕发展全局,努力提高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和促进能力。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加我省试点项目,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尽快取得成效。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全省加快发展,为生态省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培育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要把生态省建设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成长性的生态产业。
再次,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工作落实。生态省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领导,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和工作落实。各级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纳入重要日程,认真研究解决生态省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生态省建设涉及方方面面,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形成生态省建设的合力。
生态省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工作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动工作创新、载体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还要加强督促检查,进行考核评比,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工作落实。单位GDP能耗是一项综合性约束指标。“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我省要降低30%,任务很重,但必须完成。各地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从今年开始,省里对市(州)单位GDP能耗指标进行考核,市(州)对县(市、区)也要研究考核办法,确保层层落实。
(摘自2006年1月13日时任吉林省省长王珉在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吉林的超前抉择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盛连喜
如果从2001年底吉林省人大通过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决定算起至今,我国第二个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生态建设的吉林省已经实践6年的时间了。对于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早在世纪之交就思考和谋划保育自然环境和建设良好生态条件,依靠科技进步,运作生态资本,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并以此作为实现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跨越的根本性举措,这无疑是个超前而大胆的正确抉择。正是这个抉择,使吉林省步入了实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走向了科学发展之路。
6年的建设实践,虽然使得吉林省产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深刻变化。但是,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其效益是综合的、甚至是需要时间积累才能显露示的,生态资源的恢复和增加也是遵循生态规律的演进过程。因此,生态省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制定的规划扎实推进。在这一点上,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在于发展要科学。这不仅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同时也是保证发展的支撑力、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发展速度合理性的综合。
生态省建设是时空上均为大尺度的系统工程,需要“分层次有差异”。根据确定的生态功能分区,建议全省的生态建设应把握“东部是基础、中部是关键、西部是重点”的原则。提出这一原则是基于以下认识: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区不仅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生态屏障,发挥着维护区域生态和环境稳定的功能,而且又是“三江之源”,其中,松花江流域就占吉林省幅员总面积的80%以上,其水资源状况直接制约着整个中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吉林东部的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置于全局基础位置而常抓不懈,建设的重点要始终抓住森林生态系统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上。无论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存在的内在关系看,吉林省东部和中部是密不可分的。吉林中部的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东部和西部的双重制约与促进上。中部的发展需要东部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撑(如水资源),而东部生态支撑力的抚育同样需要中部经济发展的支撑。
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吉林中部能否实现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对东部乃至全省能否顺利推进生态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强度将对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吉林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受多种因素的作用,生态质量退化明显,虽然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但受制约的因素多,对外界的依赖性大。将其确定为生态建设的重点,能从景观生态学的大尺度确定治理方案,这有利于提高治理效果,有利于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建设的重点要始终把水资源的保障和充分利用作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节水型农业和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