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的30年
回首中国营销30年,成功的企业大都是在大众品中出现的,大众品有3大特征:一是高效性,往往意味着大规模制造和性价比,不难发现,中国的家电,食品,玩具等行业的领导者都与生产规模正相关;二是可计量性,比如食品行业的**元/毫升,黄金业的**元/克,橱房产品的**元=**厚度档次的用具,或者电脑业的**元=第几代产品,三是可预期性,无论什么时候,你买的牛奶和手机都和你上次买的同等型号的一样,即买到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这类企业无一例外的遵守传统的营销思维:营销的本质是选择价值、交付价值和传播价值的过程,强调的是过程的效率
现阶段的中国,走到了宏观面乐观,微观面悲观的关口——几乎所有的行业陆续进入了微利时代,而提升效率的边际收益正接近于0。
迪智成认为,机会就在变局中,现在的营销思维需要改变:营销的本质需要加上价值创造,现代营销更强调营销的增值。
环境的变化
二次世界大战,使物质以燃烧的速度减少,战后的特征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物质匮乏。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生产率是首要考虑的,高效率是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时代促成了流水线的发明,使生产环节实现了效率大幅提升。接着,服务领域和流通领域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以效率为导向的标准化,理性化,在卖当劳、各类物流公司的日常运做中,“工厂化”“流水线化”的特征明显。
人们欣然认可了标准划一的产品和服务,甚至称其为“现代的”;人们的物质需求强烈,只要可以判断出是在物质上一样的产品,会选择便宜的,人们似乎满足于有限的选择,接受快餐店有限的菜肴,接受汽车的几种颜色,接受主流的有限几个档次,不愿为了个性掏更多的腰包,由此出现了营销上的名言:没有2分钱打不倒的忠诚。
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对的……
但是,社会悄然发生了变化……
“流水线化”的社会给消费者带来了2大变化,一是消费者拥有更多物质,物化产品带来的边际满足感下降。生产率的提升即意味着创造财富的增多,相应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于是,一方面收入提升,一方面产品价格下降(2007年前,全球已连续10年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拥有的物质变丰富了,而且,质量提高了很多。非常近似于吃第3个包子的满足感远不如吃第一个包子的情形出现了,有人断言:“以目前的生产水平来看,能满足人类所有的物质需求,唯一不能满足的,是人们的欲望”;二是消费过程中需要精神体验。“流水线化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大量物质的同时,也将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沙漠化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和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员工是被视为等同于零件的工具,而不是人性中的人,生产鞋的流水线上的工人专做他的那一道工序,也许是钉鞋底,他的乐趣远远不如从头到尾单独生产出成品的旧式鞋匠所拥有的快乐,那些 “加工”顾客的医生、高校老师、快餐店员工,专卖店导购,分销业务员也同样是如此处境。这些人注定了需要在消费领域实现精神满足。然而,消费领域中,顾客也被当作流水线上加工的对象了,感受不到精神实现,顾客被当作物品从一个窗口转到另一个窗口,接受的是标准的动作,以及形式上文明但实际冷漠的礼貌用语。于是,消费过程中需要但没有精神体验。
2大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消费对物化商品的“同样品质,更低价格”变得麻木,转而强调商品的“软价值”部分。
基于效率的传统营销已经失效
传统营销对“卖什么”的认知主要聚焦在物化产品上,营销必然强调效率导向,然而,3大原因导致企业在效率提升上的动力衰竭:一是大势(国家政策)不可违。依靠出口和投资,中国成为了全球历史上逆转自己命运最快的国家。刺激出口靠的是对国内农,矿产品,工业用地的长期价格补贴,以及放任资本对劳动力的优势地位;投资方面,中国对地产和路桥建设的相关投资占GDP的比例高至65%。然而为了应对大规模的消费升级带来的原料危机和2015年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冲击,国家在提出了节约型社会不久后又推出了新的劳动法,目标直指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人工成本急升,原料大涨,而且会持续上涨,大量工厂搬迁到越南,珠三角外资企业2008年搬出量竟达到了40%!二是规模已达到临界点,管理成本的上升抵消了价格上的规模优势;三是不断加速的信息流动和所谓“学习型组织”带来的行业内战略,运营,技术趋同,要持续提升效率难,要产生能拉大竞争优势的提升更难!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消费品降价已经产生惯性预期,而且,降价提供的价值感越来越弱。
传统营销已经日暮穷途,时代呼唤新的方式。
基于价值的新营销成为必然
消费更强调”软价值”,而“软价值”在工厂中附加在产品上的潜力远不如在营销环节中的潜力大。家装材料中,情景化展示产出的价值远远超出产品本身,主题餐厅的气氛感知价值也使得食品产生了高溢价。这样,各行业都产生了一种变化,高溢价区正在从生产车间向接近消费者的末端转移。
新的时代是这样一种景象,营销不再只是一个必备却非核心的环节,而是一个价值创造的环节,是一个制造差异、产生魅力、决定企业成败的环节。所以,营销必须赋予新的使命,完善新的职能,导致营销模式必须转型。
往哪个方向转型呢?我们来看营销的4大模块(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价值交付、价值传播)的转型路径:
1、 在价值选择方面:由物化产品向产品软价值方向转变,由有限选择,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向强调个性化方向发展,由追求成本最低向追求价值最高转变。
在餐饮业,电影业,家具业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特征是个性视觉化后的产品,流派性的小众品牌个性,甚至开始有了基调一致的“类型化”服务雏形,比如,文革主题的餐厅里红卫兵式的服务员带有演出性质的上菜环节。
2、 在价值创造方面倾向在各类营销活动中附加价值,而且是基因一致的价值。在家居建材行业,卖货已经从效率转向价值,什么是追求效率,就是每平方米尽可能的陈列多的花色,样板,最后成了沦落街头的杂货店式的五金店,瓷砖店,家具店。什么是追求价值?就是店越来越大,风格越来越远离中性,一眼就能识别是欧式的,中式的,或是时尚的,讲究情景化展示,卖瓷砖的店里有一个个的厨房效果、卫生间效果,“所见即所得”,消费者不用再对着原始材料想象效果。售卖环节追求的是顾问式服务。加上导购员职能的变化,传统导购是靠销售技巧卖货,现代导购靠的是专业设计能力,提供的是增值性服务。最终构建的是一条基于价值的差异化的价值链,这条价值链不要求每个环节功能单一但效率最高,要求的价值增值,是每个环节提供基因一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