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销越来越成大路货
促销越来越成了“大路货”。当大街小巷的小商小贩都大喊“吐血促销”时,促销似乎人人都会“玩”。但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玩”,成了多少营销人不堪回首的滑铁卢。
有因一场小小的促销而引发数十亿资产链条迅速崩盘的,比如曾是“世界500强”的美泰电器,它在英格兰发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满100英镑送出国旅游往返机票”的促销活动,声势浩大,可由于执行考虑不周,对顾客的促销承诺兑现与旅行社服务等遭到大量投诉,导致美泰电器不得不在资金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拿出3000万美元予以补救,即便如此还是落下了不守诚信的坏名声,负面消息四处蔓延,导致其在欧洲市场的销量急速下滑,最终美泰电器不得不破产贱卖。
促销不是幌子
营销人对促销的盲目变得日益可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促销当作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当成提升销量的“法宝”,当成自己思考、做事的“幌子”,当成与竞品拼抢的工具。当促销变得跟吃饭喝茶一样平常时,促销行为很容易偏离根本。很多人习惯拍脑袋做促销,认为促销无非是“打折、买赠、抽奖”,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想一想:促销的目的是什么?目标受众是谁?如何吸引目标受众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促销而促销,会让企业的市场总监对各个销区上报的市场方案大为头疼。区域销售经理上报方案时,关于促销目的总是写了一堆空而又空的东西,比如“提升销量”、“抢夺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增加品牌知名度”、“消化库存”等,这种不用动脑子就可以罗列一大堆的促销理由,已经偏离真实的促销语境。
市场总监更想看到的促销目的叙述范式是:当季市场主力人群是谁,他们选择哪些主销产品,目前面临的生意问题是迫切需要提升主力人群的客流量(或提升客单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针对主力人群推出什么促销产品,促销力度多大才能吸引他们朝自己预设的促销目的走,为了让促销取得预期的效果,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危险的促销臆想症
这种困惑不仅企业的销售团队有,经销商也有。大多数经销商虽然常年在市场一线,与顾客接触最多,但由于没有系统的市场操作意识,他们对商机的判断和捕捉往往过于粗放。走访一线终端,对终端生意进行分析时,经销商总是说:生意不好,主要是你们广告支持的力度不够,你们应该多投放广告,让老百姓天天看得见、处处看得到。企业的人听到诸如此类的抱怨,只有无奈地摇头苦笑。
经销商很少会想,决定生意好坏的因素有多种,广告仅是其中之一,它只是对新老客户群进行信息告知和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广告并不是投放得越多越好,如果连哪些人买自己的产品都没搞清楚,盲目乱投,只会是“大炮打蚊子”。
营销界的这种不良现象让人忧心。诸如“定位”、“4P”、“整合传播”等营销知识的普及,使得营销成为3岁孩童都能耍弄的把戏。一知半解的营销人如过江之鲫,混迹江湖,对自己根本不了解内情的企业营销活动指手画脚,用一大堆营销词汇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现在市场上不缺少撰写促销方案的人,而是缺少洞悉销售障碍、针对销售障碍拟定精准促销方案的人。一知半解的营销人做促销,连销售障碍都没有找到,就开始推出自己的促销方案,什么打折、买赠,加之电台、报纸、户外、网络立体式广告轰炸,以“提升销量、对抗竞争、扩大市场占有率”为名头,无谓地消耗企业的营销费用。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是典型的拍脑袋促销臆想症。
切忌“刻舟求剑”
患有促销臆想症的大有人在,无论是一线销售企划人员,还是销售总监、市场总监。曾看到一个销售总监对某销区“五一”节促销活动做出批复说:春节时的投放方案效果很好,建议此次传播按照春节投放方案执行,以解决该区域市场品牌知名度不高的问题。这个批语让人看了好伤心,这不应该是一个销售总监说的话。
销售总监应该知道,时间和地点变化了,同一市场或终端面对的主销客户群也会发生变化,促销活动内容和推广投放方案也要相应调整。他更应该关注一些关键节点,比如促销活动设置的主销产品和促销活动的力度,是否能够抓住自己想抓住的人,然后据此判断投入产出比是否合适。
如果以一成不变的模式判断市场,总是沉醉于以往的成功经验,其实是“刻舟求剑”。做市场和销售工作离不开诚实、务实、踏实的工作作风,要根据现实市场与预测未来市场变化灵活做出调整。
一些市场总监总是认为,每年年终做好全年品牌推广计划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似乎未来一年的工作和业绩都在掌控之中。掩耳盗铃的生意态度,让促销变得盲目,其实促销永远是以解决生意障碍为靶心的。对于淡旺季销售特征明显的企业来说,灵活运用促销尤为重要。
淡季和旺季的矛盾总是让总监们烦恼不已。旺季时大干快上,终端需求旺盛,市场常常断货,工厂产能供给严重不足,恨不得多增加生产线,多增加工人加班加点,在短时间内拼命销售产品;可淡季时,渠道和终端的冷清让销售人闲得发慌。拉长产品线,针对不同市场、不同时节推出不同的主销产品,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实际情况是,淡季的时间似乎无限长,企业无货可卖,产能闲置,生产线和工人仿佛成了多余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