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皇后”红茶的发展
清代时期,河口镇贸易中心和制河红茶技术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当时,福建、江浙一带的茶商都将毛茶运输到河口镇加工成河红茶。河口拥资百万以上的茶行饶、吕、葛、庄四家,号称“四大金刚。”河口九弄十三街,茶铺林立;外地客商兴建的会馆达十九家;“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大量贸易推动了河红茶制作工艺的改进,吸引了河口镇及周边3万多人从事红茶加工,并成立了河口帮茶师会。当时,铅山茶叶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我国茶叶的发展,1954年,周恩来总理亲批在铅山、浮梁、杭州建立三大国营茶场。铅山河口茶场是我省最早的国营茶场,1956年已开辟茶园3700余亩,生产河红茶3000多担,制出上品河红茶“正山小种”系列,并且重新恢复了对日本、新加坡、欧美、香港等地的茶叶出口。1958年原场长金尔镇光荣地出席了在京召开的千人群英会,还捧回了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国务院奖状。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种种原因,国营河口茶场日渐衰落并最终停止生产。
2003年,福建省武夷山市抢先恢复了“正山小种”的生产,并于当年申报了原产地保护。因此,与三港、星村山水相连的铅山县篁村、西坑、桐木关一带,只能遗憾地与“正山小种”原产地的称呼失之交臂。2009年,武夷山市又成功注册“正山小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铅山生产的红茶,只能被业界称为“外山小种”,高山上那些种植400多年的老茶树,也只好被迫“改姓”了。
河红茶真的要从江西人手中溜走了吗?所幸的是,河红帮茶师是我国制红茶最早最强的一支技术队伍,河红鼻祖“正山小种”制作工艺传人还在铅山县河口镇。
2007年以来,铅山启动传统产业复苏工程,扶持河红茶、连四纸、古汉春酒、铅山陈醋等传统产品振兴。
从2008年到2010年,陆续有铅山人投巨资建立河红茶种植生产基地,生产河红茶。
2010年,铅山县已整理出河红茶制作工艺流程,并纳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河红茶要再次走向世界,必须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实现茶叶种植园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要适当改变种植和采摘方式,通过技术改造和推广,产出更具特色的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