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对待大豆回调不宜过分看跌
冷静对待大豆回调不宜过分看跌-食品产业网
近期,大豆在政策面压力下出现大幅调整,但在通胀压力和流动性宽裕局面持续的情况下,从长期角度看,大豆结构性牛市并未结束,无转势之忧。
一、供应因素暂时淡化,需求主导走势
1.美农业部报告奠定趋紧供应面
美国农业部在11月供需报告中再次下调了2010/2011年度美国大豆的单产,产量也由上月预测9276万吨下调至9185万吨,出口则上调至4273万吨,期末库存也因此被下调至503万吨,较上月报告下降了30%。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大豆供给量由之前的26011万吨减少至25736万吨,全球大豆需求量由之前的23849万吨增加至25467万吨。供给盈余由之前的2162万吨大幅缩减至269万吨。期末库存方面,预计2010/2011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为6141万吨,较上一年度略微增加101万吨,但库存消费比较从上年度的25.3%下滑至24.1%。
随着美豆收割的完成,2010/2011年度大豆供需基本面由宽松向紧平衡转变已基本确定。随着CBOT大豆期价涨至目前的1200美分,这一变化已得到了充分的消化,后市能否继续上涨需要新的因素出现。
2.南美干旱尚未引起足够关注
从目前来看,最有可能引发涨势的是南美干旱。虽然前期干旱曾一度延误南美大豆播种,但近期随着降雨的出现,南美大豆播种进度逐渐加快,赶上了往年的水平。截止到上周末,阿根廷大豆播种完成1870万公顷中的35.8%,较去年同期提高2%;巴西播种完成预期面积的61%,略低于去年同期的62%。目前南美产区降雨频繁,大豆播种加快,预计11月底可以完成播种,市场对南美干旱的担忧有所消退。
南美大豆明年3月份之后才能上市,而此间的天气是影响后期产量的主要因素。当前拉尼拉等天气是否会对后期大豆产量造成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望,南美大豆最终产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信投资者还记得,2009年一季度正是由于干旱导致南美特别是阿根廷大豆产量出现大幅度下滑,令大豆率先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熊市。未来南美大豆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天气因素仍需密切关注。
美豆产量及库存的下调对市场形成较强支撑,期末库存下滑的背后是中国旺盛的需求。根据本次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2010/2011年度中国消费将达到6885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6%,中国进口量也由去年的5034万吨上调至5700万吨。
二、冷静对待宏观调控压力
正是由于中国需求因素在起主导作用,近期有关中国控制通胀、抑制需求的预期使市场产生了恐慌性下跌。但笔者认为,在整体通胀压力和流动性宽裕局面持续的情况下,从长期角度看,商品市场的结构性牛市并未结束,虽然政策面压力使商品市场大幅调整,但调整过后期价仍将上升。
从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举动看,美经济虽然处于复苏之中,但仍显脆弱,美联储选择6000亿的量化宽松的政策是基于美本国经济疲软,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复苏有利。所以流动性宽裕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同样,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很难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国内外流动性宽裕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从资金面看,近期豆类资金流出,持仓下滑,多空双方选择高位了结头寸,显示双方对调整的认可,但总体持仓仍处于高位,显示趋势仍未结束。
从CFTC基金持仓来看,基金仍是不断加大净多头寸,对后市仍持有乐观的态度。目前基金的净多持仓达到了历年同期的最高位,庞大的净多头寸已经超过了2007年的水平。
我国政府在采取行政手段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市场措施,增加市场供应。从本周开始,黑龙江将向市场投放24.6万吨的地方储备大豆,起拍价暂定为3633元/吨,对竞拍企业的要求是日加工量应达500吨以上。目前黑龙江大豆的市场成交价格平均为3840元/吨,而此次拍卖大豆价格3633元/吨,远低于市场成交价格。24.6万吨大豆仅满足黑龙江省一周的加工量。黑龙江食用油生产企业每年大豆加工能力约900万吨,每天可处理3万吨大豆,24.6万吨地方储备大豆只够一个星期的压榨量,故预计对市场的影响较小。考虑到国储大豆数量有限且不可能短期内大量抛售,因此为满足国内需求,只有加大进口一途。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4390万吨,同比增长25.8%。其中,10月进口大豆373万吨,较9月份464万吨环比减少19.6%,但同比增长48%。根据船期推测,预计11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350万吨,12月份和明年1月份进口量将超过400万吨。由此可见,中国进口并不会随着宏观调控而出现萎缩,市场后期看涨的主要动力犹存。
中国大豆月度进口量同比增长
三、结论及操作建议
大豆供应基本面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供应趋紧仍是主基调。中国需求因素仍是市场看涨的主要动力。短期内市场受国家政策调控压力,继续维持弱势调整的可能较大,大豆后期要关注下方支撑4300一线的表现。操作上,建议投资者控制好仓位,短期轻仓操作,市场稳定后再考虑逢低买进。
一、供应因素暂时淡化,需求主导走势
1.美农业部报告奠定趋紧供应面
美国农业部在11月供需报告中再次下调了2010/2011年度美国大豆的单产,产量也由上月预测9276万吨下调至9185万吨,出口则上调至4273万吨,期末库存也因此被下调至503万吨,较上月报告下降了30%。
从全球范围来看,全球大豆供给量由之前的26011万吨减少至25736万吨,全球大豆需求量由之前的23849万吨增加至25467万吨。供给盈余由之前的2162万吨大幅缩减至269万吨。期末库存方面,预计2010/2011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为6141万吨,较上一年度略微增加101万吨,但库存消费比较从上年度的25.3%下滑至24.1%。
随着美豆收割的完成,2010/2011年度大豆供需基本面由宽松向紧平衡转变已基本确定。随着CBOT大豆期价涨至目前的1200美分,这一变化已得到了充分的消化,后市能否继续上涨需要新的因素出现。
2.南美干旱尚未引起足够关注
从目前来看,最有可能引发涨势的是南美干旱。虽然前期干旱曾一度延误南美大豆播种,但近期随着降雨的出现,南美大豆播种进度逐渐加快,赶上了往年的水平。截止到上周末,阿根廷大豆播种完成1870万公顷中的35.8%,较去年同期提高2%;巴西播种完成预期面积的61%,略低于去年同期的62%。目前南美产区降雨频繁,大豆播种加快,预计11月底可以完成播种,市场对南美干旱的担忧有所消退。
南美大豆明年3月份之后才能上市,而此间的天气是影响后期产量的主要因素。当前拉尼拉等天气是否会对后期大豆产量造成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望,南美大豆最终产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信投资者还记得,2009年一季度正是由于干旱导致南美特别是阿根廷大豆产量出现大幅度下滑,令大豆率先摆脱经济危机带来的熊市。未来南美大豆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天气因素仍需密切关注。
美豆产量及库存的下调对市场形成较强支撑,期末库存下滑的背后是中国旺盛的需求。根据本次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2010/2011年度中国消费将达到6885万吨,较上年度增加16%,中国进口量也由去年的5034万吨上调至5700万吨。
二、冷静对待宏观调控压力
正是由于中国需求因素在起主导作用,近期有关中国控制通胀、抑制需求的预期使市场产生了恐慌性下跌。但笔者认为,在整体通胀压力和流动性宽裕局面持续的情况下,从长期角度看,商品市场的结构性牛市并未结束,虽然政策面压力使商品市场大幅调整,但调整过后期价仍将上升。
从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举动看,美经济虽然处于复苏之中,但仍显脆弱,美联储选择6000亿的量化宽松的政策是基于美本国经济疲软,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复苏有利。所以流动性宽裕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同样,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很难在短期内发生变化。国内外流动性宽裕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
从资金面看,近期豆类资金流出,持仓下滑,多空双方选择高位了结头寸,显示双方对调整的认可,但总体持仓仍处于高位,显示趋势仍未结束。
从CFTC基金持仓来看,基金仍是不断加大净多头寸,对后市仍持有乐观的态度。目前基金的净多持仓达到了历年同期的最高位,庞大的净多头寸已经超过了2007年的水平。
我国政府在采取行政手段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市场措施,增加市场供应。从本周开始,黑龙江将向市场投放24.6万吨的地方储备大豆,起拍价暂定为3633元/吨,对竞拍企业的要求是日加工量应达500吨以上。目前黑龙江大豆的市场成交价格平均为3840元/吨,而此次拍卖大豆价格3633元/吨,远低于市场成交价格。24.6万吨大豆仅满足黑龙江省一周的加工量。黑龙江食用油生产企业每年大豆加工能力约900万吨,每天可处理3万吨大豆,24.6万吨地方储备大豆只够一个星期的压榨量,故预计对市场的影响较小。考虑到国储大豆数量有限且不可能短期内大量抛售,因此为满足国内需求,只有加大进口一途。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4390万吨,同比增长25.8%。其中,10月进口大豆373万吨,较9月份464万吨环比减少19.6%,但同比增长48%。根据船期推测,预计11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达到350万吨,12月份和明年1月份进口量将超过400万吨。由此可见,中国进口并不会随着宏观调控而出现萎缩,市场后期看涨的主要动力犹存。
中国大豆月度进口量同比增长
三、结论及操作建议
大豆供应基本面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供应趋紧仍是主基调。中国需求因素仍是市场看涨的主要动力。短期内市场受国家政策调控压力,继续维持弱势调整的可能较大,大豆后期要关注下方支撑4300一线的表现。操作上,建议投资者控制好仓位,短期轻仓操作,市场稳定后再考虑逢低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