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喂养宝宝方面都存在的误区
误区1:鸡蛋替代主食 传统观点认为,鸡蛋含有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而且小宝宝吃起来也比较方便,是一种较好
误区1:鸡蛋替代主食
传统观点认为,鸡蛋含有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而且小宝宝吃起来也比较方便,是一种较好的儿童食品。一般来说,宝宝从4个月后就可以逐渐、适量地进食鸡蛋了,但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贪多求快,最好是先让宝宝吃1/4个蛋黄,然后是1/2、3/4个,再逐渐过渡到吃一个鸡蛋。
但是,鸡蛋再有营养,也不可代替主食过多食用。
原因:
一是,主食一般指米饭和面食,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是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的热量营养。
从人体的物质结构来说,碳水化合物才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
从消化学的角度来说,在合理的饮食中,一天中人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都来自于碳水化合物。与鸡蛋和大鱼大肉相比,米饭和面食不但要容易消化得多,而且也有着其他食物不可代替的营养物质。因此,在任何国家,米饭、面食一类的谷物都是合理膳食的基础。
二是,对任何人而言,鸡蛋都不是食用越多就越好。如果长期过量地摄入蛋白质,不但营养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而且还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肠胃病、口臭、舌苔增厚等现象,增加体内的氨类毒副产物,加重肝肾负担,增加钙的排出量,最终影响身体健康。而对于胃肠功能差、消化酶少的小宝宝来说,更是如此。
专家建议:虽然鸡蛋营养丰富,但不可作为主食过多食用,一般来说,每天1只即可。而且,每天必须给宝宝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要让宝宝吃一些米饭和面食,这样才能给宝宝提供充足的热量来源。
误区2:水果替代蔬菜
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水果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对身体健康、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十分重要,是宝宝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一般来说,水果中含有人体必需的一些营养物质,还具有生食方便、宝宝爱吃的特点,所以有些父母误认为水果可以代替蔬菜,特别是对于不爱吃蔬菜的宝宝,总是拼命让其吃水果。其实,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
原因:
·从营养学角度看,水果所含的营养远远比不上蔬菜。以苹果和青菜为例,两者的钙含量比例为1:8,铁含量为1:10,胡萝卜素含量为1:25,可见,在一天的饮食计划中,绿叶蔬菜是必不可少的。
·蔬菜中所含的纤维素在人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不断咀嚼纤维,能促进消化液大量分泌,特别是促使胰液分泌,有利于油脂类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的宝宝胃口不好,往往与蔬菜吃得太少、体内缺乏纤维素有关。纤维素还能刺激肠管蠕动,使大便保持通畅,避免发生便秘,这样,可以缩短粪便在肠中停留的时间,从而减少有毒物质的刺激。
·宝宝适当吃水果对身体有好处,但如果摄入过多,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容易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据有关专家介绍,有些宝宝对水果中所含的果糖吸收不好,会从肾脏排出。从水果的特性看,有些水果吃多了会影响健康,比如橘子吃多了容易“上火”,导致大便干燥;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荔枝吃太多会出现四肢冰冷无力,多汗、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水果、蔬菜两类食物只能互相补充,不可偏废,更不可互相取代。
专家建议:不论国内还是国外,膳食金字塔都建议将蔬菜和水果的合理摄入比例定为3:1,最多不超过3:2,也就是说,蔬菜的摄入量应该多于水果。因此,一定要从小培养宝宝的蔬菜情结,尤其是对黄绿色蔬菜的喜爱。对于那些不喜欢吃蔬菜的“铁杆”宝宝,妈妈一定要多动脑筋,变化蔬菜的烹煮方式,激发宝宝对蔬菜的兴趣。
误区3:饮料替代白开水
目前,碳酸饮料、果汁、果冻等已经成为都市宝宝消费的主流,有的宝宝一天不喝饮料就不行,一方面是喜欢那种酸酸甜甜的口味,另一方面是很多父母错误的认识,使得不少宝宝从一两岁开始就养成了偏爱饮料的习惯。
一般将市场上的常见饮料分为3种:
·碳酸饮料
以糖、香精、色素加水制成,其中有些饮料中还加有咖啡因,喝起来口感清爽甜美,很适合宝宝的口味。但喝多了不仅会让宝宝摄入糖分太多,而且碳酸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宝宝机体的内环境有不利影响,同时也因饱胀感而影响食欲。喝过多的碳酸饮料,还会造成宝宝体内的钙流失。研究表明,在偏爱碳酸饮料的宝宝中,约有六成因缺钙而影响正常发育。特别是可乐型饮料,磷含量过高,过量饮用会导致体内钙、磷比例失调,造成发育迟缓。
·营养型饮料
因加入果汁、牛奶等而备受父母欢迎,被认为既能满足宝宝食欲,又可以补充营养。其实这些饮料中营养素的含量比天然食品要低很多,营养价值并不高,而且大多数添加了防腐剂、稳定剂和香精、糖精等对宝宝无益的物质,不宜多喝。
·滋补型饮品
加了花粉、蜂王浆或补益类中草药(如枸杞、人参、桂圆等)的营养品,对健康的宝宝来说,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影响正常饮食中各种营养素的吸收。有些产品含有激素成分,喝多了会导致宝宝性早熟等严重后果,应严格限制宝宝饮用。
大量事实证明,最经济实用的适宜宝宝喝的饮料莫过于白开水了。白开水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着十分理想的生理活性,不但能及时清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更能提高人体的耐受能力和抗病能力,使人体不易产生疲劳感。
专家建议:对于3岁内的小宝宝来说,最好不要喝饮料。而且,补水也要“少量多餐”,每次饮水应控制在100毫升左右,每天的补水量以1500毫升左右为宜。除了要提醒宝宝喝水外,也可以让宝宝吃一些含水量较大的蔬菜、瓜果等食物,换个花样给宝宝补充机体所需的水分。
误区4:软食替代硬食
很多父母认为,宝宝咀嚼能力不强,应该给宝宝喂一些稀饭、面汤、米粉之类口感软的食物。其实,这是不对的。
原因:
·软食营养不足
并非宝宝不能吃这些软质食物,只是这些食物水分多、能量低,不含铁、锌、钙,营养素的含量较低。宝宝的胃容量只有250毫升左右,如果吃的都是这些软质食物,那么所摄入的营养成分必定达不到需求。像这样辅食过稀、过软、太简单、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是造成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症的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咀嚼硬食有好处
咀嚼能促进面部肌肉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加速头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流量,使脑细胞获得充分的氧气和养分供应,让宝宝大脑的反应更加灵敏;
勤咀嚼还有助于视力发育。常吃软食的宝宝视力要差一些,而常吃硬食则可以有效预防近视、弱视等眼疾的发生;
此外,高度的咀嚼功能是预防错牙和畸形牙最自然有效的方法之一。
·有助于颌骨与牙龈的正常发育
宝宝出生后4个月,颌骨与牙龈就已经发育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足以咀嚼半固体食物了。乳牙萌出后,宝宝的咀嚼能力会进一步增强,此时应相应地增加食物的硬度,让宝宝多练习咀嚼,这样有利于牙齿、颌骨的正常发育。
因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婴幼儿喂养指南指出,宝宝应该从6个月开始逐步添加辅食的数量、硬度和品种。6个月宝宝应吃泥状和半固体食物,8个月宝宝可以吃“手指”食物,12个月宝宝就可以吃一般家庭的普通食物了。而且,要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辅食喂养的次数,6~8个月每日喂辅食2~3次,9~11个月每日3~4次,12~23个月在两餐之间可增加有营养的零食,比如水果、带花生酱的饼干等,每日1~2次。
专家建议:6~8月龄是宝宝学习咀嚼和吞咽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要经常给宝宝吃一些有硬度的食物,比如馒头、面包干等,之后可逐渐增加硬肉水果、胡萝卜、豆类、土豆、玉米等,还可以尝试着吃一些肉、鱼、蛋等动物性食物。这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既可以帮助宝宝补充丰富的能量及营养元素,又能锻炼宝宝在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能力,对宝宝非常重要。
传统观点认为,鸡蛋含有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而且小宝宝吃起来也比较方便,是一种较好的儿童食品。一般来说,宝宝从4个月后就可以逐渐、适量地进食鸡蛋了,但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贪多求快,最好是先让宝宝吃1/4个蛋黄,然后是1/2、3/4个,再逐渐过渡到吃一个鸡蛋。
但是,鸡蛋再有营养,也不可代替主食过多食用。
原因:
一是,主食一般指米饭和面食,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是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的热量营养。
从人体的物质结构来说,碳水化合物才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
从消化学的角度来说,在合理的饮食中,一天中人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都来自于碳水化合物。与鸡蛋和大鱼大肉相比,米饭和面食不但要容易消化得多,而且也有着其他食物不可代替的营养物质。因此,在任何国家,米饭、面食一类的谷物都是合理膳食的基础。
二是,对任何人而言,鸡蛋都不是食用越多就越好。如果长期过量地摄入蛋白质,不但营养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而且还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肠胃病、口臭、舌苔增厚等现象,增加体内的氨类毒副产物,加重肝肾负担,增加钙的排出量,最终影响身体健康。而对于胃肠功能差、消化酶少的小宝宝来说,更是如此。
专家建议:虽然鸡蛋营养丰富,但不可作为主食过多食用,一般来说,每天1只即可。而且,每天必须给宝宝补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要让宝宝吃一些米饭和面食,这样才能给宝宝提供充足的热量来源。
误区2:水果替代蔬菜
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水果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对身体健康、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十分重要,是宝宝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一般来说,水果中含有人体必需的一些营养物质,还具有生食方便、宝宝爱吃的特点,所以有些父母误认为水果可以代替蔬菜,特别是对于不爱吃蔬菜的宝宝,总是拼命让其吃水果。其实,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
原因:
·从营养学角度看,水果所含的营养远远比不上蔬菜。以苹果和青菜为例,两者的钙含量比例为1:8,铁含量为1:10,胡萝卜素含量为1:25,可见,在一天的饮食计划中,绿叶蔬菜是必不可少的。
·蔬菜中所含的纤维素在人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不断咀嚼纤维,能促进消化液大量分泌,特别是促使胰液分泌,有利于油脂类食物的消化吸收;有的宝宝胃口不好,往往与蔬菜吃得太少、体内缺乏纤维素有关。纤维素还能刺激肠管蠕动,使大便保持通畅,避免发生便秘,这样,可以缩短粪便在肠中停留的时间,从而减少有毒物质的刺激。
·宝宝适当吃水果对身体有好处,但如果摄入过多,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容易导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据有关专家介绍,有些宝宝对水果中所含的果糖吸收不好,会从肾脏排出。从水果的特性看,有些水果吃多了会影响健康,比如橘子吃多了容易“上火”,导致大便干燥;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荔枝吃太多会出现四肢冰冷无力,多汗、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水果、蔬菜两类食物只能互相补充,不可偏废,更不可互相取代。
专家建议:不论国内还是国外,膳食金字塔都建议将蔬菜和水果的合理摄入比例定为3:1,最多不超过3:2,也就是说,蔬菜的摄入量应该多于水果。因此,一定要从小培养宝宝的蔬菜情结,尤其是对黄绿色蔬菜的喜爱。对于那些不喜欢吃蔬菜的“铁杆”宝宝,妈妈一定要多动脑筋,变化蔬菜的烹煮方式,激发宝宝对蔬菜的兴趣。
误区3:饮料替代白开水
目前,碳酸饮料、果汁、果冻等已经成为都市宝宝消费的主流,有的宝宝一天不喝饮料就不行,一方面是喜欢那种酸酸甜甜的口味,另一方面是很多父母错误的认识,使得不少宝宝从一两岁开始就养成了偏爱饮料的习惯。
一般将市场上的常见饮料分为3种:
·碳酸饮料
以糖、香精、色素加水制成,其中有些饮料中还加有咖啡因,喝起来口感清爽甜美,很适合宝宝的口味。但喝多了不仅会让宝宝摄入糖分太多,而且碳酸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宝宝机体的内环境有不利影响,同时也因饱胀感而影响食欲。喝过多的碳酸饮料,还会造成宝宝体内的钙流失。研究表明,在偏爱碳酸饮料的宝宝中,约有六成因缺钙而影响正常发育。特别是可乐型饮料,磷含量过高,过量饮用会导致体内钙、磷比例失调,造成发育迟缓。
·营养型饮料
因加入果汁、牛奶等而备受父母欢迎,被认为既能满足宝宝食欲,又可以补充营养。其实这些饮料中营养素的含量比天然食品要低很多,营养价值并不高,而且大多数添加了防腐剂、稳定剂和香精、糖精等对宝宝无益的物质,不宜多喝。
·滋补型饮品
加了花粉、蜂王浆或补益类中草药(如枸杞、人参、桂圆等)的营养品,对健康的宝宝来说,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影响正常饮食中各种营养素的吸收。有些产品含有激素成分,喝多了会导致宝宝性早熟等严重后果,应严格限制宝宝饮用。
大量事实证明,最经济实用的适宜宝宝喝的饮料莫过于白开水了。白开水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有着十分理想的生理活性,不但能及时清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更能提高人体的耐受能力和抗病能力,使人体不易产生疲劳感。
专家建议:对于3岁内的小宝宝来说,最好不要喝饮料。而且,补水也要“少量多餐”,每次饮水应控制在100毫升左右,每天的补水量以1500毫升左右为宜。除了要提醒宝宝喝水外,也可以让宝宝吃一些含水量较大的蔬菜、瓜果等食物,换个花样给宝宝补充机体所需的水分。
误区4:软食替代硬食
很多父母认为,宝宝咀嚼能力不强,应该给宝宝喂一些稀饭、面汤、米粉之类口感软的食物。其实,这是不对的。
原因:
·软食营养不足
并非宝宝不能吃这些软质食物,只是这些食物水分多、能量低,不含铁、锌、钙,营养素的含量较低。宝宝的胃容量只有250毫升左右,如果吃的都是这些软质食物,那么所摄入的营养成分必定达不到需求。像这样辅食过稀、过软、太简单、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是造成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症的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咀嚼硬食有好处
咀嚼能促进面部肌肉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加速头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流量,使脑细胞获得充分的氧气和养分供应,让宝宝大脑的反应更加灵敏;
勤咀嚼还有助于视力发育。常吃软食的宝宝视力要差一些,而常吃硬食则可以有效预防近视、弱视等眼疾的发生;
此外,高度的咀嚼功能是预防错牙和畸形牙最自然有效的方法之一。
·有助于颌骨与牙龈的正常发育
宝宝出生后4个月,颌骨与牙龈就已经发育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足以咀嚼半固体食物了。乳牙萌出后,宝宝的咀嚼能力会进一步增强,此时应相应地增加食物的硬度,让宝宝多练习咀嚼,这样有利于牙齿、颌骨的正常发育。
因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婴幼儿喂养指南指出,宝宝应该从6个月开始逐步添加辅食的数量、硬度和品种。6个月宝宝应吃泥状和半固体食物,8个月宝宝可以吃“手指”食物,12个月宝宝就可以吃一般家庭的普通食物了。而且,要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辅食喂养的次数,6~8个月每日喂辅食2~3次,9~11个月每日3~4次,12~23个月在两餐之间可增加有营养的零食,比如水果、带花生酱的饼干等,每日1~2次。
专家建议:6~8月龄是宝宝学习咀嚼和吞咽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要经常给宝宝吃一些有硬度的食物,比如馒头、面包干等,之后可逐渐增加硬肉水果、胡萝卜、豆类、土豆、玉米等,还可以尝试着吃一些肉、鱼、蛋等动物性食物。这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既可以帮助宝宝补充丰富的能量及营养元素,又能锻炼宝宝在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能力,对宝宝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