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白酒筹谋整体“出山”
现状:一枝独秀
“云南的烟,贵州的酒”,一位与会的酒业老总如此谈道,曾经是全国消费者公认的品牌概念,但是作为中国“酒乡”的贵州,近十年来,“贵州的酒”的这个说法在中国白酒市场渐渐销声匿迹,就连我们自己也叫得越来越没有底气。
据统计,去年贵州省白酒的产量是14.21万千升,销售额为66.04亿元,纳税总额为16.22亿元,利润总额为25.26亿元。但其中茅台集团销售总额达53.63亿元,利润总额为25.33亿元;而扣除茅台集团以后,贵州42家(另一家企业的利润额为0)独立核算规划以上企业的销售额为12.31亿元,利润额则为负0.07亿元。其中盈利企业34家利润额仅0.47亿元,亏损企业8家,亏损额0.54亿元。以整个省来看,其它的企业反而冲抵了茅台集团的利润额。
业内人士认为,茅台在贵州一枝独秀,其它黔酒的地位却江河日下,不能不说是贵州酒业的一种尴尬。
市场:不能只有茅台
难道除了茅台之外,我们就没有别的好酒了吗?
贵州由于原生态的环境等原因,好酒非常多,有被誉为开中国低度酒“先河”的“贵州醇”、有被誉为“酒中美人”的“鸭溪”、有被称之为“异地实验茅台”的“珍酒”,同时还有曾被看成是走出市场最快品牌的“青酒”。另外,和茅台同为中国传统的老八大名酒的国秘董酒,也是我省独一无二的一个优势品牌,并且董酒是中国国家名酒中唯一使用天然植物制曲酿造而没有成为药酒的白酒,这在酿造业是一个创举,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保密局为保护这一传统名酒,曾两次行文将其配方及工艺列为国家秘密。
但是,因“贵州茅台”的一枝独秀,形成了市场压力“一边倒”的现象。相关部门及贵州省白酒行业都认为,贵州白酒不能没有茅台,也不能只有茅台,我们必须建立全局利益观,净化贵州酒整体竞争环境,争取产业政策性优惠,让黔酒走出狭隘市场竞争,争取到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整体影响力和传播力。
问题:故步自封
问题出在哪儿?
贵州大学教授、博士吴祥表示,据他们调查,贵州省白酒行业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生产规模小,大部分酒厂的生产和销售未能形成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应规模和相应效益;其二是技术力量偏低;第三是产品定位模糊;第四是管理水平较低;五是外地市场白酒的大量冲击。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内知名白酒专家马勇认为,黔酒今天的现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故步自封。他指着会场布景上的一个贵州醇的酒瓶图形说,多年以前,这种酒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酒友们根据其酒瓶称其为“铁柜”。
但现在,这种包装还没变化,难道一个“铁柜”就能吃终身?我们的企业还守着当年的性价比,当年的优势,而外地的企业早就变化了、进步了,我们怎么可能还占领市场呢?
出路:产业化发展
白酒专家王宏进说,10年前,鲁酒在遭到国内舆论及广大消费者的一片质疑后陷入困境,生产经营急速下滑,但10年后的今天,鲁酒在经过反思、调整、创新后再次崛起。他认为,鲁酒的成功崛起的经验在于,首先是从基础做起,老老实实练内功,以质量取胜。同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压缩低档白酒产量,提高低档白酒档次,发展中高档优质粮食酒生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专家们称,在借鉴川酒鲁酒的成功经验上,黔酒一定要在坚持质量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风格。并长期坚持用纯粮固态经窖池自然发酵、高温蒸煮、反复勾兑的传统工艺。
贵州省长林树森对黔酒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白酒产业,在进一步巩固茅台国酒地位的同时,要大力培育二、三类品牌,通过他们与国内其它同等水平的品牌竞争,切实扩大贵州省的白酒产量和市场份额。
贵州省经贸委主任班程农表示,到2010年,贵州省规模以上白酒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10亿元,办争规模以上白酒产量达到28万千升(约3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
来源:贵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