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酱香经典北大仓酒王震将军起“美名”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北大仓酱香酒曾有一次进京的机会。
北大仓第一任党委书记孙清秀对《华夏酒报》记者介绍,当年彭真在沈阳主持召开东三省工业会议,在听取黑龙江省有关领导对北大仓酒的汇报后说,只要北大仓酒能达到年产30千升的规模,就可以调到北京去。
当时国家正闹粮荒,全国酿制酱香型酒的厂家更是寥寥无几,主要原因在于酱香酒是所有香型白酒中耗粮最多的。茅台作为国酒,有国家给与政策保护,而北大仓酒却没有这“待遇”。
孙清秀说,当时企业生产按照出酒率考核,酱香酒生产的越多,企业亏损就越大,企业越亏损,省市就越不给你投入资金,但毕竟是中央领导发话了,省里拨了一点钱扩大规模,可年产量却没有突破30千升,也就没有去找中央领导谈北大仓酒进京的事。
北大仓的老厂长金永来说:“当时有些人甚至提出要砍掉酱香车间,但北大仓酱香酒第二代传人之一李万林却力排争议。他说,砍掉容易,但要恢复起来就难了,茅台已经是国酒了,北大仓不也有标杆了吗!”
最终讨论的结果是酒厂派技术人员到茅台酒学习。金永来说,当时粮食定量供应,每人22公斤,放在家里,一家人汤汤水水可以填饱肚子。但要出长差,就要换成全国粮票带走,家里人吃不饱,在外边每天补助6角钱,同样吃不好。
这份“政治任务”就落到了许大管师傅身上。许大管是牛广才的外甥,也是一把制酒的好手,更有一个好酒量,在当时号称喝败东北无对手。
金永来说,那时学习不像现在,你要甩开膀子跟人家干活的。听许大管回来说,他闷头干了3个月,瞅着工艺也差不多,但关键的地方,茅台师傅就是不告诉你。
许大管开始了用“酒量”偷艺。晚上收工后,就拎上自己带来的北大仓酒,再买上几个小菜,到自己拜的茅台酒师傅家中,边喝边聊。这一学,就是3年。
孙清秀说,多年后,许大管回茅台看已经退休的师傅,人家告诉他,茅台的老师傅们有公论,全国学习茅台酿酱香酒的厂家有很多,但他们私下就承认两家得茅台酒“真传”,一家是郎酒,另一家就是北大仓。
在北大仓学习茅台酒的日子,也是北大荒风风火火开垦的红色岁月。今年初,《华夏酒报》记者在采访北大仓集团(酒业)公司总经理隋熙凤时,说起北大仓酒这个名字的来历,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55年,时任铁道兵司令员和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率领10万子弟兵来到了黑龙江开垦北大荒。当年年末,黑龙江省领导带慰问团前去慰问时,带去了黑龙江产的酱香酒。王震将军一杯见底,就赞不绝口。他说,子弟兵来北大荒,战冰雪、斗严寒,为的就是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他建议,把这款具有茅台风格的酒改名叫“北大仓”,以见证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从此,北大仓酒这个名字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