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白酒业相对其他产业受外资冲击会小一些
与中国白酒“走出去”相比,“走进来”的威士忌、白兰地等洋酒气势上似乎更盛。在许多城市的超市商场、夜店酒店,都有各种标着英文法文标牌的洋酒出售,其品牌推广、文化宣传也都不遗余力。在这种攻势下,中国白酒是否受到了冲击?相比之下,中国白酒海外拓展的动力尚显不足,是国内市场太大,还是走出去的困难太多?本期文章请4位国内白酒业人士就此问题发表看法。
国内白酒不怕洋酒
“威士忌、白兰地这些洋酒的消费者以夜场消费群体为主,洋酒的消费并没有使中国白酒的消费者变少。”五粮液进出口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表示,中国白酒的民族文化色彩很强烈,选择中国白酒的消费者群体还是很稳定的。而且,拿洋酒配中国餐很不合适,规格高的中国餐还是要配五粮液这样的高档中国酒。
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总监朱伟说,在中国市场,中国白酒和洋酒的竞争相比中国白酒内部品牌的竞争要弱一些。白酒和洋酒针对的市场不一样,目前洋酒占整个中国的酒类消费市场的比例很小,只是在华东、沿海地区消费得多一些。洋酒的消费场所主要是夜场酒吧,人群以年轻人、开放程度较高的人群为主。朱伟表示,洋酒代表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与中国白酒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差异,在10—20年前更大,随着中国的发展,这种差异和优势在弱化。因此,如果洋酒目前对中国白酒的冲击还不大,那么以后也不会太大。不过,洋酒收购中国企业这种不同背景的资本之间的竞争已经出现了。朱伟表示,目前中国市场各个产业都面临这个问题,但白酒业相对其他产业受到外资冲击小一些。这和白酒业的专业性强,进入比较难有关。
与出口国当地企业联合
据五粮液进出口公司的管理人员介绍,五粮液已经销往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商标注册。五粮液出口占全国酒类出口的90%以上。关于五粮液的国际化战略,这位人员介绍说,五粮液和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全球网络经营商合作开发海外市场;和法国的波尔多葡萄酒商联营,推出当地的葡萄酒,从营销渠道和各种技术上进行合作。五粮液还根据市场来确定走向不同国家市场的不同策略。“比如日本人喜欢喝梅酒,我们就着重打造梅酒。在韩国,人们喜欢喝烈性酒,我们就出口韩国度数高的酒。”
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部表示,在2007年1月,水井坊与帝亚吉欧合作,帝亚吉欧的海外渠道为水井坊拓展国际市场发挥了很大作用。截止到2008年底,水井坊协同帝亚吉欧已经进入东南亚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免税店,并将继续进军北美及欧洲市场。
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部长乔俊国说,红星二锅头从1991年开始开拓国际市场,最开始是销往俄罗斯和韩国,现已销往包括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在内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正着力开发非洲市场。现在红星二锅头每年海外销售几百吨,还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洋河酒市场总监朱伟说,洋河酒目前海外市场的开拓基本上没做,“有一些出口还是被动式的,也就是国外有一些订单主动找到我们的。”没有做或者没有主动做出口市场,这也是国内不少白酒企业的现状。
白酒在海外需求增加
五粮液进出口公司的管理人员认为,现在中国白酒走向海外的机遇很好。随着中国的壮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了,人们为了解中国文化,愿意“多吃中国餐,多喝中国酒”(五粮液在海外的宣传口号)。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白酒的人更多了。另外,海外工程的增多,外劳和援外人员越来越多,走向海外的华人增加了,中国白酒在海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水井坊品牌部表示,酒的输出从本质上讲是文化的输出。水井坊倡导中国传统的从容、优雅、和谐的生活理念,蕴涵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具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文化软实力。
但是中国白酒出口海外并非一帆风顺。据五粮液进出口公司的管理人员介绍,全世界对蒸馏酒(包括白酒)征收的税都很高,这直接影响白酒在海外的价格,对海外市场开拓很不利。比如,在韩国,1美元的蒸馏酒要加征1.768美元的各项税收,其中还包括用于教育的税收。另外,一些国家对中国酒不了解,还有一些国家在政策上设卡,欧盟国家对中国白酒的限制就很厉害,这和中国的食品质量频繁出问题有一定关系。水井坊品牌部表示,中国白酒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饮用人群最广泛,但因为缺乏国际标准而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遭受挫折。
出口盈利在总收入中比例较小
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部长乔俊国说,中国白酒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很高,但大部分白酒企业的出口规模还不够大,出口盈利在总收入中还只占比较小的份额。中国白酒现在的国外消费群体还以华人为主,现在中国白酒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打入国外主流消费群体,这主要是因为口味的不同,国外消费者接受起来还有一个过程。红星二锅头是清香型白酒,和伏特加的口味相似,更容易被国外消费者接受。
洋河酒市场总监朱伟认为,如果中国一直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文化输出的能力就会很强,物质强势带来一种文化强势,国外的消费者会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和口味来适应代表文化强势的中国白酒,但能否实现取决于中国白酒企业自身的发展、思路和魄力,以及引导全球酒消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