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积极推进酿酒高粱基地建设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 “中国白酒金三角”,实施白酒千亿元产业战略,2010年,四川省长宁县在巩固前两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整合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突出民办公助方式,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确定实施高粱产业项目,以积极推进酿酒高粱基地建设,促进高粱产业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收入增长。
要致富先修路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带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破题
按照“看得见、摸得着、有指标、能考核”的要求,结合长宁县实际,在项目区全面实施高粱产业,项目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高产创建两个环节,并包括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和病虫害防治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长宁县2010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的重大亮点,极大改善了当地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事实上,此前,长宁县古河镇、下长镇相关区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老化,渗漏现象严重,灌溉保证率仅50%,田间工程配套率30%,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32%,有效灌溉面积为0.73万亩,机械化水平低,耕作粗放。
要让当地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形成可持续增收致富的能力,基础设施的根本改善必须先行。
在农民眼中,“大家都投工投劳,齐心协力”,依照一事一议、民办公助的建设方式,农户们“为自家干活儿,为各人谋致富”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很快,总共145.8公里,随坡就势、坡度平缓、线型流畅并合理设置梯步的田间便民水泥道逐渐把农户们的家门连接了起来,“村村通、户户通”。同时,新、改建项目区原有机耕道33公里,实现路面平整、晴雨畅通。
与此同时,对项目区田间渠系进行改、扩建,新建蓄水池,整治山坪塘,实施田形调整,实现新增改善灌面18210亩;为确保项目区有水源条件保证,实现能排能灌目标,渠道以方四滩水库、长寸沱水库、毫猪洞水库、提灌站、囤水田等为水源点,设计配套防渗灌溉渠道54.1公里,其中,新建38.8公里,维修整治15.3公里;因地制宜,修筑容积为50立方米的山地蓄水池32口,对项目区原有33口山坪塘和5座提灌站进行维修整治,新建张家湾、年丰水库、补锅沱3座提灌站,实施田形调整300亩,小并大,形成“井”字形高标准田块,实现能排能灌、水旱轮作、机械化耕作。此外,还根据当地项目区农田多旱的特点,在永利村、长丰村等16个村建设囤水田坎39.4千米,打造形成“农时保水,闲时养鱼”的立体农业生产发展模式。
竞争立项+军令状
责任有人担、工作有人管、事事有人抓
2010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通过竞争立项方式,确定以长宁县古河镇、下长镇两个乡镇为项目区进行连片开发、集中打造。以田间渠系、田间道路为重点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覆盖下长镇13个村、古河镇5个村,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项目区抗旱减灾能力,改善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提升长宁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
而在发展高粱种植农业产业上,除上述核心区外,种植区域还辐射下长镇3个村、古河镇8个村、梅白乡5个村,真正实现“联点成片,无缝覆盖”式的高粱产业基地。
该基地位于长宁县北部,交通便捷、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的优势,非常适宜高粱种植。区内共303个社、14627户,农业人口达55028人,耕地面积4.52万亩。项目区2009年人均纯收入为5445元,主导产业以优质粮油为主,2009年高粱种植面积3285亩,亩产297公斤,总产977吨。
根据2010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规划,长宁县将建设高粱基地2万亩,实现高粱亩产达到300公斤,杂交高粱两季亩产达到700—800公斤,示范区新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病虫统防统治率达100%,订单生产达到80%以上,把项目区建设成融新品种展示、新技术示范、高产优质创建、物化技术配套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高粱示范基地,并积极创建绿色食品品牌。
为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领导,长宁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领导小组和县长为组长的支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新成立了长宁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中心,牵头并具体协调现代农业项目工作,同时县畜牧和农业部门分别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项目区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以书面形式向县委、县政府立下“军令状”,并专门组建项目工作组和支农建队驻点项目实施区,即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委、县政府将该项目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形成“责任有人担、工作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工作格局。
高粱产业发展闯出“现代味”
政府、农户、企业三方呈现“多赢”局面
而同样作为2010年长宁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重点支持的高粱种植高产创建环节,优良品种的推广首当其冲,选用纯度在98%以上、净度在97%以上,发芽率在90%以上,高产、优质、出酒率好的杂交高粱“泸糯8号”和高粱“水耳红”,做到常规品种与杂交品种相结合。
严格实行统一采购供种,确保面积落实,标准化集中育苗场育苗与农户分散育苗相结合,在核心示范区建设标准化育苗场。并按照高产创建要求,在下长镇新华村建百亩攻关点,在梅白乡白虎村、力行村建千亩展示带,在江—长公路沿线建万亩示范片,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实行良种统供、集中育苗、统一移栽、施肥统配、病虫统防、技术统攻,加大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的培训推广和新技术入户到田块力度,实现高粱产量的提高。整个高产创建项目,引进优质高粱良种5000公斤,购频振式杀虫灯500盏,建标准化育苗场8个,并根据年度计划和验收情况对高粱种植农户按面积进行相应的现金补助。
同时,在古河镇建设现代高粱生产服务信息平台,创建高粱生产技术服务网站,为高粱种植户实时提供生产、加工、仓储、营销等多方面“第一手”信息;以下长镇希望田野农作物植保专业合作社、古河镇三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为主体,通过提供一定的政策及资金补助,以合作社为平台对项目区高粱产业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统防统治、检验检测、市场销售等服务,从而提高高粱产业的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白酒酿造原料高粱基地建设。
此外,当地还利用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有利时机,在高粱项目区建立高标准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从源头上监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基地现代化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手段,制作绿色食品标准化体系生产技术手段,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并结合大力建设酿酒高粱基地实际,鼓励龙头企业宜宾竹海酒业公司等主动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合作机制,实行订单种植。根据企业订单收购情况在核定资金上限内予以收购资金贷款贴息补助,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收购模式,让种植农户吃下“定心丸”,减轻农户种植风险,也让企业实现保质保量收购。农户不为“卖难”而愁,企业不为“买难”而苦,实现政府、农户、企业三方的“多赢”局面。
项目为平台 整合为手段
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助推“产业新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高粱种植产业发展、专合组织服务、订单农业对接市场……事实上,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实践的有机组合,如何集中财力办大事,联点成片造新村,产业成型促增收?单个项目、资金的“单打独斗”、财政资金项目的“撒胡椒面”式投入显然是行不通的。
在长宁县,以重大项目带动资金整合,强调以项目为载体,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思路,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高粱产业中,中央和省级财政直接投入资金12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245万元,县配套650万元,整合各级各类财政支农资金4575.2万元,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包括农户投劳折资达7164.9万元。凸显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效应。
而正是这“四两拨千斤”效应带来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长效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可持续。
在长宁县2010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区,将建成2万亩现代农业酿酒专用高粱示范基地,按头季亩产350公斤和再生季亩产300公斤计算,两季将实现增加高粱产量760万公斤,每公斤3.6元订单价,产值达2736万元,加之高粱笤帚、高粱秆粉等附属产品产值,总产值可达3636万元,项目区人均可获纯收入299元。
经过支农资金整合,促使各级各部门对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实现了“五大转变”,即涉农资金投入由“简单捆绑”向“财政牵头、部门服务、政府推动”的科学整合机制转变;对待整合工作由被动应付向积极主动转变;支农项目管理由财政部门主抓向县级部门齐抓共管转变;支农项目由“批而不管”向“科学规划定项目、派驻监督员管项目、通过决算审项目、社会效应评项目”的规范化管理转变;支农方式由项目单一扶持向 “财政贴息、以奖代补、计划引导、先建后补、财政担保、奖补结合”等多种方式并举转变,真正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喜人局面。
通过项目实施,逐步形成酿酒高粱产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为实现与宜宾市乃至四川省高粱产业对接,形成统一的产业链,实现四川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实施白酒产业突破“千亿大关”战略,提供了基地和平台。
通过整合项目、集聚资金方式,对项目区实行整体打造、综合示范、成片推进。加大了对公路、便民道、引水渠、农村沼气、农房风貌整治等的投入,建成了一批相对较大规模并具有川南民居风格的居民集中居住点,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勾勒出了一幅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新农村建设,推动了该县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