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当白酒成为货币化的 “身份识别”,

解放牛网 2011-03-10 10:13 白酒
●当白酒成为了一种货币化了的身份识别,中国酒文化中曾有的那股浓厚的英雄情结、智慧情结、文人情结,恐
       ●当白酒成为了一种货币化了的 “身份识别”,中国酒文化中曾有的那股浓厚的英雄情结、智慧情结、文人情结,恐怕只能沦为奢谈。

 

       ●让人们不安的,究竟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茅台,在社会交往中起到润滑作用的茅台,被民间游资货币化了的茅台,还是作为 “面子消费” 、“送礼文化”滋生土壤的茅台。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宾:王泠一 (上海社科院 《上海民生发展报告》主编)

 

       刘誯松 (上海社科院经济景气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柳森:一瓶老茅台,一年前可能还只值万元,如今却能卖出10多万元。中国陈年酒收藏从本世纪初开始渐渐升温,但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还是在最近国内几大拍卖公司举办了专场拍卖会以后。陈年茅台价格飞涨背后的驱动力究竟何在?

 

       王泠一:去年,一个 “涨”字牵动了很多国人的神经。对于通胀的担心,不仅让加息、资产泡沫成为普通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也把很多手握闲钱的人推向投资市场。这不仅影响到了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猪肉、大米、面粉、食用油等食品价格,也在一些小众市场掀起一幕幕疯狂。包括普洱茶、大红袍、玉石、邮币卡、进口红酒等等,这些曾一度在市场上掀起波澜的炒作题材,再度被一些逐利资本从角落里翻了出来。所以,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民生发展的观察者,今年一开年,我就一直在琢磨,今年那些社会剩余资本究竟会流向何方?

 

       当时就觉得,普洱茶已经炒过了,兰花也已经炒过了,至于烟由于不易储存的特性很难被炒作。除此之外,在日常消费品中带有一点奢侈性质的,产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稀缺性的,恐怕就是以茅台为典型代表的高端消费型白酒了。与此可相提并论的,大概还有龙井茶。不过由于后者的季节性特别强,可炒作的周期很短。没想到,果不其然。

 

       柳森:那么,这波陈年茅台受市场热捧,从本质上而言,与前些年出现的各类消费品类炒作 “题材”有区别么?

 

       刘誯松:我认为这本质上还是一波投机行为,类似股市上的 “题材炒作”和营销学中的 “概念包装”。既然是投机,那么它一定是一种短期行为,很难长久。但虽是短期行为,它是否就应该被作为一个孤立的现象来看待呢?我认为不是。据业内人士披露,目前至少有20亿元的第三方资金进入了茅台的流转体系。其中,除了专业炒家外,越来越多的 “散户”也开始入场。若果真如此,这多少投射出,一种由于办实业太辛苦、收益低、风险高,无需以实业经营为根基的资本运作大赚特赚的风气正在形成。这或可视为一种新的财富生成方式正在形成,但长远来看,这种风气不仅不利于实业经营者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对于羽翼未丰的中国消费市场发育本身,也具有很恶劣的影响。

 

       作为一种被奇货可居的氛围笼罩的 “类稀缺品”,茅台当然会越来越远离大众,对普通人的生活并不构成直接影响。作为一种面向高端人群的消费品,即便未来 “有价无市”,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它一旦成为一种推高资本逐利热潮的载体,其实与我们每一个消费者又息息相关。而且,茅台涨价后,可能还有个不好的效应,就是会把五粮液等其他白酒的价格整体带动起来。

 

       在国外,高端洋酒市场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只是个别富豪身份的象征。而反观茅台,它的消费面虽然也只是局限于小部分高端人群,比较常见于公务招待、商务宴请场合,但从数量上来看还是多了很多。若欲以 “高端消费类白酒产品”论,则务必按惯例课以重税。

 

       柳森:虽说,很久以来,茅台就已经是一种老百姓眼中的 “面子消费品”,但自从其遭遇热炒后,很多人多少觉得,如今的茅台 “变味了”。

 

       王泠一:茅台毕竟不是普通家庭主妇炒菜用的料酒,消费茅台是有一定的受众的。对于这批受众而言,目前的价格他们也有能力接受。但对于你提到的 “变味了”,包括我自己在内,也能在一些社会交往场合感同身受。

 

       很多国人对茅台还是有些特别的感情的。很多在上世纪80年代结婚的小夫妻,都会在筹备婚宴时置备一两瓶茅台以招待至亲好友。身在异乡,一些知青在乡愁突然涌上时,会想到拿出珍藏的茅台来小酌一口。加上茅台本身也承载着一些革命传统故事,不管后来世事如何变迁,茅台是不少国人与朋友之间交往的一种高级饮料吧。它当然也是中国传统白酒文化的一种象征。

 

       但这种酒文化走到今天,多少有些变味了。就像最近这波涨价后,很多人在喝酒时打开话匣子的第一句话,就是 “这酒已经值多少多少了”,并有意无意地将酒的经济价值与所谓身份高低、情谊深厚关联起来。当白酒成为了一种可以计算出一笔可观的 “溢价率”的 “硬通货”,甚至是一种货币化了的 “身份识别”,中国酒文化中曾有的那股浓厚的英雄情结、智慧情结、文人情结,恐怕只能沦为奢谈。

 

       柳森:王博士从一个酒文化观察者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 “疯狂的茅台”背后,还有否其他值得深思之处?

 

       刘誯松:这次国内高端白酒价格涨声不断以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所做的一项民意调查令人深思。这项对5680人的在线调查发现, 58%的受访者表示关注高端白酒涨价的新闻,其中23.9%的人表示非常关注。同时,调查中, 92.9%的公众认为,高端白酒涨价与公款吃喝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仅1.6%的人对此表示不认可。虽说,这只是一个有限的调查样本,但多少也揭示出 “疯狂的茅台”背后之所以引发民众担忧的又一个可能的侧面:高档白酒价格上扬,是否与一些地方的公款吃喝风有关?这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包括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我们是否可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推行更严格的公务宴请报审制度,并严格约束公务人员参与商务宴请的行为。

 

       当我们今天在议论 “疯狂的茅台”时,恐怕还是要做一些严格的区分和界定。也就是说,我们要问一问,让人们不安的,究竟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茅台,在社会交往中起到润滑作用的茅台,被民间游资货币化了的茅台,还是作为 “面子消费”、“送礼文化”滋生土壤的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