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机场”的双赢跟公众无关 2012-05-31
“五粮液机场”的双赢跟公众无关 2012-05-31
近日,宜宾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宜宾机场将迁址重新修建,并命名为“宜宾五粮液机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打破机场命名常规、以酒名命名机场的举措,引起了舆论广泛的质疑,普通的质疑是:如果宜宾可以这么做,举国机场的名字将都会趋利而商业化和商品化,那从此之后,世上将无白云、虹桥之类机场,而满眼尽是五粮液、茅台,人们的飞行记忆将被商品所占据。宜宾的回应倒也有一定的道理,面对争议他们解释说:其实以企业命名机场,跟以企业命名道路是一样的道理:道路和机场都是公共资源,既然道路能以企业命名,机场为何不能以企业命名?何况前面都有了先例,贵州已经以茅台命名机场了,宜宾以五粮液命名机场有何不可?以五粮液命名,既能提高宜宾市知名度,还能扩大五粮液影响力,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既有道路命名的先例,又有茅台走在前面,更有双赢的利益计算,似乎很理直气壮了。不过,道路以企业命名,并没有取得共识,而是一直充满争议,比如武汉实行地名有偿命名制度,将新建的或者必须改名的道路、桥梁、广场等公用设施以及住宅区的命名权进行出售,就因市民担心被诸如“健民广场”、“红金龙大道”之类的商标化路名包围而搁浅。另一方面,贵州已经以茅台命名机场的先例,并不能证明“机场可以由企业冠名”的正当性。
其实,我对“五粮液机场”这样的名字倒没有符号洁癖和心理障碍,倒不是太反对这种悖离常规的命名,我最关心的是这种命名背后的利益交换。很多人只看到了这种命名令人不满的商业化,而我感兴趣的则是这种商业化之后的经济账是怎么算的。机场命名为五粮液机场,将对五粮液有极大的广告和宣传效应,作为受益者的五粮液会出多少冠名费?也就是说,这个冠名卖了多少钱?这样卖冠名权,能给机场建设带来多少利润,又给公众带来多少利益?
机场由企业冠名的经济账,不能含糊其辞地以一句“既能提高宜宾市知名度,还能扩大五粮液影响力,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来搪塞,应该通过透明的账目和公开的交易告诉公众,这种“双赢”有哪些实质的内涵,这样的“双赢”跟公众有什么关系。机场的名字是一种公共资源,名字卖出去后公众应能受益,不能政府赢了、企业赢了,却跟老百姓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不仅是简单的凑巧,就在“五粮液机场”出笼的同一天,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在2012中国民航发展论坛上表示,我国亏损的机场135个,其中中小机场占87%,共119个,亏损合计约为20亿元。舆论普遍关注中小机场亏损等问题,质疑中小机场是不是建多了。李家祥的回应是:这些亏损的中小机场多处于地级城市,其服务覆盖了全国70%以上的县域,对地区经济的直接贡献以万亿计。因此,我们绝不能简单从经济效益考虑中小机场的投资建设,而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全面看待。
“五粮液机场”,自然也属于中小机场,此前应该处于亏损状态,不知道冠名“五粮液”后能否摆脱亏损状态。关键是,无论是否亏损,都不该是一笔糊涂账,都应该清楚地公开账目:建机场花了多少钱,每天的运营成本是多少,每天的收入是多少,拍卖机场名和让商家进驻机场收入多少,实际亏损多少,这些都该向公众公开。当下机场建设和运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透明,此前征收的机场建设费的正当性问题曾被人大代表质疑,前段时间刚改为“民航发展基金”,换汤不换药,最关键的问题,即“账目不透明”的问题根本未解决。
一笔糊涂账下,根本不知道这“五粮液机场”的“双赢”到底跟老百姓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