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酒被误读,为什么不相信白酒科研成果?
近日,由于一场发布会,董酒被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原因是中国白酒最权威的机构+最顶级的酿造工程高校,召开了“中国传统白酒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传统白酒在成分上的重大发现,这个发现让大家以更加科学的视角和方法来认识中国白酒,找寻到白酒的健康价值。
本来是一场高大上的学术活动,却因学术发现中,提及了董酒的成分含量,而被媒体误读为董酒的商业活动,还被冠上了“虚假宣传”的名号。更有好事媒体不问青红皂白相互抄袭标题,让本该成为中国荣耀的好事,变成了一件备受质疑的坏事。
在讲事实之前,先来说几个事实——
首先,对于酿造工程这样一个小众学科,国人是缺乏基础知识的。品酒、评酒一直是“玄学”的范畴,大多数人靠的是经验。而背后的复杂工艺和科学成分测量却无几人能说清楚。
酿造工程的学科基础是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跨领域应用学科。此次学术发布会现场,出现了诸如“萜烯类化合物”、“脂肽类化合物”、“地衣素”等晦涩的专业词汇,也难怪没有科学基础的媒体只能抓取能看懂的几个关键词,移花接木胡写一通。
其次,对于白酒,国人存在极大偏见。由于红酒的普及,很多人养成了喝红酒的习惯,认为红酒抗氧化、健康,而对于中国白酒,一些人甚至到了“谈白酒色变”的地步,认为白酒代表了劝酒文化,高酒精含量对人的身体有巨大危害,要远离。
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白酒似乎与父辈更加亲近,代表了传统、陈旧的习惯,大家不相信白酒自身会有健康价值,不相信白酒会有科研发现,而是图省事儿地用刻板印象去推导,认为是酒企是在刻意美化自己。
让我们回到这次学术发布会本身,看看这个对于中国传统白酒行业来说的重大突破,到底有怎样的科研发现?
江南大学徐岩教授此次在国外发表的学术论文,标题叫做《传统白酒中生物活性物质脂肽类化合物及其产生机制》,论文的核心内容:首次在国际上检测并鉴定了传统白酒中的非挥发性脂肽类化合物。脂肽化合物能够与白酒中的小分子风味物质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影响风味物质的挥发和白酒的风味特征。脂肽化合物的抗菌生物活性能够天然防治传统白酒发酵过程中的不良微生物污染,对稳定白酒发酵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有重要作用。
专业词汇太多,我们来翻译一下论文内容:
1.揭开了白酒怎样的奥秘?技术的进步,使得对于白酒复杂成分的鉴定有了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徐岩教授团队在传统白酒中发现了“脂肽类化合物”,而脂肽类化合物则是影响白酒风味的重要物质,人们日常所说的酱香、清香、董香等——也就是说,通过脂肽类化合物的发现,揭开了白酒之所以具有不同香型的奥秘。
2.脂肽类化合物对于白酒酿造有啥用?脂肽物质最重要的生物活性表现为界面活性和抗菌活性,前者使其能够在固态蒸馏过程中进入酒中,调节白酒风味特征;而后者使得芽孢杆菌能够维持在白酒发酵中的优势种群地位,低于外界不良微生物入侵。
3.脂肽类化合物对人有什么用?脂肽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降胆固醇的药用功效以及优越的表面活性功能,在化妆品,医药,乳化剂,保湿剂,精细化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有研究表明,脂肽类化合物中的surfactin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对乳腺癌肿瘤细胞的抑制,实现抗癌作用,对人体有健康价值。
4.这项科研成果到底有哪些突破?在过去的研究中,鉴于其蒸馏酒的特点,常规认为中国传统白酒中不含有非挥发性物质。但是,与国外液态蒸馏酒不同,中国传统白酒属于固态蒸馏酒,固态蒸馏的方式使得传统白酒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非挥发性物质——此次发现的脂肽类化合物就属于非挥发性物质。而脂肽类化合物本身的作用、特性、以及健康价值,使得中国传统白酒揭开了成分的神秘面纱,同时也打破了白酒不健康的刻板印象。
5.关董酒什么事?江南大学从香型各异的中国传统白酒中选取了15个典型代表酒样,检测其中的脂肽类化合物地衣素含量,结果董酒中地衣素的含量最高。
最后,我们再来捋一遍逻辑:几家权威机构联合召开了学术新闻发布会,宣布了白酒科研的重大成果,即白酒中脂肽类化合物的发现->在论述脂肽类化合物的作用中,提到了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降胆固醇的药用功效—>在科研数据中,提到董酒相关物质的含量,就这样。
经过一系列误读和演绎,竟然变成了一条针对白酒企业的负面新闻,真是想替董酒喊个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