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的地盘之争
喜力刚刚抛出所持金威21.37%股权的橄榄枝,华润创业立马接下,啤酒行业的战争格局再次发生变化。3月10日,
喜力刚刚抛出所持金威21.37%股权的橄榄枝,华润创业立马接下,啤酒行业的战争格局再次发生变化。3月10日,华润雪花啤酒的母公司华润创业宣布以12.58亿港元购入金威啤酒21.37%股权。随着百威英博对大连大雪、河南维雪的成功并购,中国啤酒行业的并购战已经进入白热化。
雪花的地盘之争
一个是想霸据更大地盘的雪花,一个是想聚焦高端,赚一把走人的喜力,此次交易似乎都遂了双方的愿。
有分析师告诉记者,按照喜力的出售价,以人民币10.8亿元出售其所拥有的金威21.37%的股权,喜力2004年对此股权的收购价为5.5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持股7年获利超过5亿元,符合喜力战略投资的期望收益。
实际上,金威的母公司粤海控股当年与喜力洽购股权时曾签订协议,粤海控股有优先回购的权利,但目前来看,粤海控股已经放弃了这一权利。对此,华南一大型啤酒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金威在深圳做得最好的时候曾占据70%的份额,随着全国各地工厂的建设,战线越拉越长,而青岛、雪花近十年来在华南市场对金威形成步步进逼之势,目前,金威在深圳大本营的市场占有率仅20%左右,已经低于外来者青岛啤酒。金威“外面的路没走好,根据地又失守了”。他表示,金威在全国有8家生产厂产能不过170万吨,与国内巨头动辄上千万吨产能相比,竞争力显然比较弱,但对于在华南市场而言,金威的影响力和底盘还是在。
对于雪花而言,收购金威的股权,除了可以稳固华南市场与青啤抗争以外,还可以通过金威在天津、成都、西安的市场巩固市场或者布下棋子。
喜力在2008年就已经宣布在黄埔建厂,并号称将在2009年年底投产,可是一直到2010年年底,喜力新厂还没有启用的消息,直到此次出售所持金威股权,其广州相关负责人才表示工厂将在今年5月“开张”,关于其未预期投产的原因,外界也有不少猜测。
喜力之困
算算进入中国的时间,喜力并不算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喜力就已经通过经销的方式进入国内的酒吧、娱乐场所等夜场,但随着内资啤酒haicent.com品牌在这些领域的突破,喜力不再“高高在上”,自2001年起,销量一路下滑,虽然入股金威和大富豪,却无望控股,导致喜力无法有效整合产能、品牌、营销等资源。
“我们认为喜力是几个外资中最弱的,还处于水土不服的状态。”啤酒行业资深人士王军(化名)对此评价道。据其分析,喜力早在2008年就宣布建厂,适逢金融危机,喜力对中国经济形势判断不明朗,导致建厂计划一再拖延。
王军进一步分析,喜力是中国人熟知的品牌,喜力的高层又觉得中国是以大众化品牌为主的市场,可是虎牌的知名度在东南亚沿海一带更高,在此状态下,喜力始终处于两难的境地。
据悉,喜力当年入股金威,外界一度猜测金威将造喜力啤酒,实际上,在海南亚太(喜力母公司)产能满负荷的情况下,喜力仍然选择在广州建厂。喜力广州相关负责人也透露,喜力广州厂将生产喜力、虎牌、力加三个品牌的啤酒,对方未透露三个啤酒品牌的产能规划。
“百威融入中国也花了5-10年的时间,相较之下,喜力、生力、嘉士伯的表现都比较差。”该人士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对外资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同时,中国又是很有特色的市场,如果外资高层不了解这一特点,很容易就水土不服。
雪花的地盘之争
一个是想霸据更大地盘的雪花,一个是想聚焦高端,赚一把走人的喜力,此次交易似乎都遂了双方的愿。
有分析师告诉记者,按照喜力的出售价,以人民币10.8亿元出售其所拥有的金威21.37%的股权,喜力2004年对此股权的收购价为5.5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持股7年获利超过5亿元,符合喜力战略投资的期望收益。
实际上,金威的母公司粤海控股当年与喜力洽购股权时曾签订协议,粤海控股有优先回购的权利,但目前来看,粤海控股已经放弃了这一权利。对此,华南一大型啤酒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金威在深圳做得最好的时候曾占据70%的份额,随着全国各地工厂的建设,战线越拉越长,而青岛、雪花近十年来在华南市场对金威形成步步进逼之势,目前,金威在深圳大本营的市场占有率仅20%左右,已经低于外来者青岛啤酒。金威“外面的路没走好,根据地又失守了”。他表示,金威在全国有8家生产厂产能不过170万吨,与国内巨头动辄上千万吨产能相比,竞争力显然比较弱,但对于在华南市场而言,金威的影响力和底盘还是在。
对于雪花而言,收购金威的股权,除了可以稳固华南市场与青啤抗争以外,还可以通过金威在天津、成都、西安的市场巩固市场或者布下棋子。
喜力在2008年就已经宣布在黄埔建厂,并号称将在2009年年底投产,可是一直到2010年年底,喜力新厂还没有启用的消息,直到此次出售所持金威股权,其广州相关负责人才表示工厂将在今年5月“开张”,关于其未预期投产的原因,外界也有不少猜测。
喜力之困
算算进入中国的时间,喜力并不算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喜力就已经通过经销的方式进入国内的酒吧、娱乐场所等夜场,但随着内资啤酒haicent.com品牌在这些领域的突破,喜力不再“高高在上”,自2001年起,销量一路下滑,虽然入股金威和大富豪,却无望控股,导致喜力无法有效整合产能、品牌、营销等资源。
“我们认为喜力是几个外资中最弱的,还处于水土不服的状态。”啤酒行业资深人士王军(化名)对此评价道。据其分析,喜力早在2008年就宣布建厂,适逢金融危机,喜力对中国经济形势判断不明朗,导致建厂计划一再拖延。
王军进一步分析,喜力是中国人熟知的品牌,喜力的高层又觉得中国是以大众化品牌为主的市场,可是虎牌的知名度在东南亚沿海一带更高,在此状态下,喜力始终处于两难的境地。
据悉,喜力当年入股金威,外界一度猜测金威将造喜力啤酒,实际上,在海南亚太(喜力母公司)产能满负荷的情况下,喜力仍然选择在广州建厂。喜力广州相关负责人也透露,喜力广州厂将生产喜力、虎牌、力加三个品牌的啤酒,对方未透露三个啤酒品牌的产能规划。
“百威融入中国也花了5-10年的时间,相较之下,喜力、生力、嘉士伯的表现都比较差。”该人士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对外资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同时,中国又是很有特色的市场,如果外资高层不了解这一特点,很容易就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