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青啤与雪花的品牌较量:组合拳比拼一招鲜

大食品网 2011-05-10 10:42 啤酒
资本运作长袖善舞华润雪花却深谙此道,每收购一个品牌就往往毫不留情地将原品牌冷藏,用雪花品牌取而代之
  资本运作长袖善舞华润雪花却深谙此道,每收购一个品牌就往往毫不留情地将原品牌冷藏,用"雪花"品牌取而代之。
  2003年前后,华润雪花确立了雪花主品牌的地位,"确定雪花为全国统一品牌",致力于打造"关键性品牌"的竞争优势。凭借雄厚资本等关键资源优势,推行"病毒式强行复制"的关键性营销。该战略之下,每进军一个区域,华润雪花就把所收购的当地强势品牌冷藏,置原品牌的影响力于不顾,让"雪花"品牌取而代之,让大江南北的中国人都能接触到它,消费它!于是乎,华润雪花啤酒公司所掌握的全国生产线开足马力地生产"雪花"啤酒,并利用所掌握的渠道通路强制性地铺下去。
  在消费与渠道地域性都很强的啤酒行业,消费者一旦没有了之前赖以消费并熟悉的啤酒品牌,就不得不选择新的啤酒品牌。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华润在收购四川蓝剑之后,坚决地弃用了已是全国知名品牌的"蓝剑",近乎不讲理地使用"雪花"强行覆盖了四川市场。
  伴随着一如既往地扩张节奏,经过五年的野蛮生长,"雪花"品牌急剧膨胀。2008年,单品销量610万千升,占华润雪花集团总量84%,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销量第一的单品品牌。华润雪花"以销量成就品牌"的战略获得阶段性成功,凭着主品牌"雪花",华润雪花"一招鲜,吃遍天"。
  而青啤分散在17个省市的子公司各自为政,一根资本的橡皮筋无力地把他们捆绑到一起,无法形成合力。200多个品牌虽然扩大了青啤的产能,散乱的管理之下却也用粗劣产品侵害着青啤主品牌的形象。
  200多个子品牌就想散兵游勇,而且是收了钱却懒得为主子卖命的雇佣兵,在盲目地鼓噪着看热闹……
  怎么办?裁!
  金志国决定将旗下品牌进行大刀阔斧地撤销合并。要把雇佣兵全部变为御用亲兵,纳入勤王军的体系来。彭作义要规模与品牌相匹配,金志国却要规模为品牌卖命。青啤把原有的200多个品牌整合到"1+3"的品牌体系当中。"1"是主品牌"青岛啤酒","3"是3个二线品牌,即崂山啤酒、山水啤酒和汉斯啤酒。
  既然借鉴雪花的单品牌关键核心战略,为何不学得更彻底一些,直接保留"青岛啤酒"一个品牌?何必要再保留三个二线品牌?
  这个品牌组合战略大有玄机。
  首先,青啤的品牌模式是让主品牌拼命提高品牌价值与盈利能力,而二线品牌主要打造它的市场防御能力与拓展能力,即市场占有率。
  青啤的"1+3"品牌运作是"组合拳",而青啤在应对雪花的进攻上,主品牌"青岛啤酒"定位于全国范围内的高端市场。由于华润雪花在扩张的过程当中,借助资本优势进行价格战是其常用手段,该手段在攻城略地的同时,也造就了"雪花"啤酒品牌的低端或者大众品牌形象,而青啤明显想让回避与"雪花"品牌的正面交锋,拉开与"雪花"的品牌差距。三个二线品牌定位于各地方区域的低档市场,与华润雪花、燕京啤酒等中低端对手打白刃战,争夺市场份额。
  由此可见,"1+3"战略既能保护主品牌的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又能有效限制对手在大众市场的份额。
  其次,青啤是想要尽量维护消费者对原品牌感情,将自己与雪花"收购一个,废掉一个"的"野蛮"战略区别开来。在较长时间内,采取温和的手段将旧有品牌慢慢替换掉,避免釜底抽薪式的"休克疗法",避免市场抵触情绪。
  小结:
  品牌战略上,青啤采用的是"结构性优势",通过主次品牌的搭配,强化各自的功能定位与品牌附加值,为青啤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华润雪花的品牌竞争力在于"关键性优势",即一个关键性的主打品牌打天下。这样既造就了世界第一的单品销量,也形成了品牌定位模糊的先天性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