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博中国啤酒帝国成形
如果不是政策限制,全球啤酒业排名第一的百威英博,有望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老大,并挟资本优势成为国内啤酒的终极整合者。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告诉记者,“百威英博是资本驱动型企业,而不是品牌驱动型,不仅在国内并购速度快,在国外也是如此。”
另据英博前高管透露,“收购AB公司后的英博并不满足于仅作为一个全球啤酒企业,其更远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全球食品企业,未来会并购更大的食品企业”。
中国,正是英博的试验田和成功地。
攻城略地的整合者
上世纪90年代末,外资啤酒发起第一轮攻势强行突入中国市场,但外资品牌并没有立即被中国市场接受,嘉士伯、喜力等国外啤酒商纷纷败走。
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中国啤酒业全面对外资放开,外资啤酒巨头掀起新一轮资本攻势。也就是从这时起,百威英博的前身——英博公司和AB公司开始了对国内啤酒企业的并购潮,当时还未合并的双方为谋求成为中国啤酒市场最大的整合者而明争暗斗。
2006年,英博以58.86亿元的价格,收购雪津啤酒100%股权,创下当时外资在中国最大的啤酒并购。
而在收购雪津之前,英博也在增资区域龙头珠江啤酒(002461,股吧)。2002年11月,英博斥资1950万美元,收购珠江啤酒24%的股权。2006年1月,英博宣布向珠江啤酒增资1.25亿元人民币,使其持有比例提升至25.31%。
经过连续并购,英博在中国拥有了双鹿、kk、红石梁、白沙、金陵、金龙泉、雪津等多个地方品牌,占据着浙江第一、广东第一、湖北第一、湖南第一、福建第一和江苏第二的市场位置。
相比之下,AB在中国的并购模式则是少而精,对象主要为哈尔滨啤酒和青岛啤酒(600600,股吧)。
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AB公司通过巧妙安排,入股青啤4500万股,占当时青啤总股本的5%,后因青啤又在A股上市,股权被稀释到4.5%。
2002年,通过债转股,AB在青岛啤酒的股权比例从2002年时的4.5%逐渐增加到9.9%,再到20%,并最终达到27%。此后,AB一度希望控股青啤,但是后因阻力重重作罢。
控股青啤不成,AB又将并购矛头指向了SAB为大股东的哈尔滨啤酒。2004年6月2日,AB出资51亿港元,全盘接收哈啤股份,创下当时啤酒行业并购记录。
AB公司也曾准备斥巨资收购区域龙头金星啤酒,最终因金星啤酒的体制而搁浅。
不过,在这轮资本并购潮中,AB公司没有笑到最后,最终成为了英博的并购对象。2008年7月,AB被英博以520亿美收购,二者在中国的竞争也演变为AB的臣服。
百威英博的老大梦
在AB与英博合并前,2007年,英博中国旗下品牌总产量为334万千升,AB旗下的青岛啤酒和哈尔滨啤酒产量分别为505万千升和149万千升。随着二者的合并,新公司百威英博控制和参股的啤酒产销量超过1000万千升,实际控制的也将近500万千升。骤然形成的巨无霸让国内啤酒行业巨头惴惴不安。
不过,新公司百威英博成立后,在中国市场的并购速度一度停滞下来。之前,业界认为其有可能一鼓作气再将国内其他啤酒巨头收罗麾下。
对于并购速度变慢,啤酒营销专家方刚表示,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英博收购AB需要大量的融资,这么大的收购需要进行消化,当时英博没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收购;第二个最重要的是政策限制。
针对英博收购AB案,中国商务部审查后给予放行,但是也附加了条件:不得增加AB公司在青岛啤酒现有27%的持股比例;不得增加英博公司在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现有28.56%的持股比例;不得寻求持有华润雪花和北京燕京啤酒(000729,股吧)的股份。
由于颇受牵制,百威英博最终放弃了持有的青啤股权。
“手头紧张加上政策限制,等英博整合完AB后,国内能够供收购的对象少了”,方刚表示,百威英博结合国内现有情况,以新建产能为主。
随着各大巨头势力范围划分完成,百威英博的投资新建产能也都是突入主要竞争对手的势力范围。2010年底和2011年初,百威英博宣布投资27亿元和25亿元,在河南新乡和辽宁营口各新建100万千升项目,从而突入金星啤酒大本营和华润雪花的传统势力范围。
方刚表示,百威英博通过新建厂布局,来颠覆各巨头布局的优势市场,从而消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
目前,四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已经很清晰。2010年,华润雪花啤酒占国内市场份额约20%,青岛啤酒约占14%,燕京啤酒则为12%,而百威英博也以突破500万千升的销量占据约11%的份额。
最新的传闻是,百威英博正在寻求收购全球第二大啤酒巨头SAB公司,SAB公司恰好是华润雪花的第二大股东。
“如果百威英博收购成真,华润雪花不得不面临股权保卫战,保卫不成,就有可能被百威英博控股。”方刚表示,要不是有政策限制,“国内任何啤酒企业都有可能成为被收购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