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原大连啤酒厂副厂长:20年前大连人凭票买啤酒 07-27

中国国际啤酒网 2012-07-27 13:50 啤酒
原大连啤酒厂副厂长:20年前大连人凭票买啤酒 07-27 张积华与大连啤酒的情缘持续了15年。从1985年开始,他

原大连啤酒厂副厂长:20年前大连人凭票买啤酒 07-27

张积华与大连啤酒的情缘持续了15年。从1985年开始,他在大连啤酒厂当了15年副厂长,见证了大连地区啤酒的历史变革。昨天下午,在张积华的家中,当年的一张粉色内部供应票勾起了这位73岁的老啤酒人的啤酒记忆,“最火爆的时候,我过年的时候都需要凭票才能分到一箱啤酒。”
    80年代:
    瓶啤凭票供应,散啤要排队买
    “我是1984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大连的,从此开始和啤酒打交道。 ”张积华一句话把自己的思绪拉回到了20多年前。
    按照老人的回忆,当时大连啤酒生产还主要依靠上世纪70年代的传统工艺,光发酵环节就需要45天,好一点的啤酒要发酵60天。因此,虽然当时有两家大啤酒厂,但每年的生产总量还不到3万吨。张积华说,那时候他们曾经专门做过市场调查,要是让大连人放开了喝,一年的总需求量少说也要8万吨。
    5万吨的缺口让整个大连每到年节就陷入了对啤酒的痴狂状态。“一箱24瓶卖5块钱,整个厂子门口全是求购啤酒的人。说了你可能都不信,我自己都需要凭票买,而且仅能分到一箱。”张积华告诉记者,瓶啤供不应求,啤酒厂很快推出了散啤酒,售价更低,深受大家欢迎。
    “散装啤酒就是从流水线上绕过瓶装工序,直接灌进不封闭的大啤酒桶里的啤酒。汽都跑光了,也不起沫,喝着口感没有瓶装的好。 ”张积华回忆说,当时各个商店都敞开了卖散啤,才8分钱一斤。他自己也曾经下班之后拎着暖瓶,加入到排队买散啤的人群中。“售货员就拿着大勺子舀,一勺刚好是一斤,不少人买完当场就抱着锅喝起来,喝完排队再买。 ”
    90年代:
    供销两旺,扎啤受到市民喜爱
    上班时为产能有限发愁,下班后因排队买酒快乐。这样喜忧参半的日子一直伴着张积华走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后来我们引进了德国的生产工艺,不用发酵池了,改为发酵罐。那些个大罐子装得多,发酵还快。”张积华回忆,过去一个半月出酒周期被缩短到了21天,产能也很快达到了8万吨,最高时达10万吨,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还有部分啤酒卖到了外地,最远到吉林。
    那段日子是张积华最开心的时光。“我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天下班时从马栏广场附近的厂子坐公交车回家,路上你就看吧,各个饭店几乎每张桌子上都有我们的啤酒。”吃一口大连海鲜,喝一口大连啤酒,大连人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这座城市。在张积华的眼中,看到这样的场景,感觉比自己喝啤酒还爽。
    令张积华记忆深刻的还有一个变化,散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鲜的扎啤开始受到市民们的喜爱。“扎啤比瓶啤酒少了一道杀菌环节,因此里面酵母更多,汽也更足。啤酒被装进密封的不锈钢罐子里,喝的时候打开小龙头,拿个大杯子接着。”
    2元钱一大杯的扎啤成了他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连街头标志性的记忆。
    不为人所熟知的是,在张积华到啤酒厂工作的一段时间里,大连啤酒厂还曾一度生产过黑啤酒,“比普通瓶啤贵几毛钱,销量也不错。”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大连啤酒市场逐渐放开,陆续有外地品牌,甚至外国品牌的啤酒打开大连市场,喜爱喝啤酒的大连人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年代。
    2000年,60岁的张积华正式退休,喝啤酒也成了他晚年的一大乐事。“我去过好几届啤酒节,各种啤酒都尝尝,确实不错,现在的大连人赶上好时候了。”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