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葡萄酒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2014年5月,张裕股价从最高点的125元跌到最低点的23元。张裕A从2001年上市以来,十年之间涨幅超10倍,但是到2012年开始股价一路下跌。作为国产葡萄酒龙头,张裕的遭遇是目前国产葡萄酒行业的写照—十年持续上涨与两年大幅下跌。国产葡萄酒行业正如临深渊。
数据显示,2000-2013年,中国葡萄酒行业总需求从42.5亿元增长至408.17亿元,增长了近9倍,2010年中国上市葡萄酒公司市场份额为33%,到了2012年则降到了25%,2013年进一步下降到20%。数据确认了中国葡萄酒行业出现了龙头公司影响力下降,产业集中度降低,寡头化程度弱化,市场结构离散化。那么,市场的巨大增量被谁占据了?
导致国产葡萄酒龙头份额下降的原因是海外葡萄酒的大量进口,它分散了中国葡萄酒市场需求,使中国的龙头企业无法扩大市场份额。为什么中国本土葡萄酒企业眼巴巴地看着进口葡萄酒蚕食市场,却没有办法抑制?原因在于,一是葡萄酒便于贸易;二是海外葡萄酒整体产量巨大;三是海外葡萄酒生产企业占有葡萄酒文化的制高点。
葡萄酒不像啤酒,后者售价不高,长途运输的费用就超过了酒的价格,所以啤酒是不能长途运输进行跨区域贸易的。葡萄酒恰恰相反,价格较高,跨国贸易的运输成本占酒价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葡萄酒便于运输,不会长期形成封闭的区域市场,哪里有需求,供给就会涌入哪里。这样的产品特征和价格特征决定了葡萄酒市场是在大范围跨国贸易为基础上的全球统一市场。
进口酒一再蚕食市场
海外葡萄酒产业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产量巨大,实力强劲。以法国、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葡萄酒生产商,合计产量是中国本土产量的10倍以上。海外葡萄酒产能巨大且过剩,此时中国经济发展导致葡萄酒需求增长,吸引海外巨头涌入。
另外,葡萄酒是舶来品,葡萄酒文化的大旗在海外企业手中,这也促使西方葡萄酒容易进入中国。与此同时,海外的烈性酒较少进入中国。白酒作为烈性酒,文化本源在中国,海外的烈性酒没有文化优势,从而不易打开中国市场。
本土葡萄酒企业的竞争优势得益于对中国葡萄酒兴起的提前发现和尽早布局。在国际企业未给予关注的情况下,本土葡萄酒企业抓住了市场先机,对本土需求充分满足,构建起本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优势和品牌优势。然而这样的优势是在国际供应商没有参与到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实现的,必然要经历一个与全球统一的葡萄酒市场融合的过程。随着中国市场对葡萄酒需求的强劲,刺激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葡萄酒企业进入中国,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从而对中国市场格局的瓜分和影响越来越强烈。在这种产业背景下,目前出现了以张裕为代表的中国葡萄酒本土企业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影响力弱化,实质是葡萄酒构建统一的全球大市场导致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