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2009装备制造业产值劲增超两成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8年到东莞调研曾留下一句名言:“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果不其然,2008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大量减少,一些以加工贴牌为主的工厂关停转产,大量农民工返乡,靠租房为生的房东钱包迅速缩水……而随着原材料持续上涨、工人工资上升、美元贬值、贸易摩擦增多以及恶性的价格战,昔日繁荣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
外贸订单做不完的日子一去不返,机器轰鸣,员工日夜兼程加班的景象不再,不愁订单不愁市场的企业主懵了。这场寒冬在蔓延,2009年春节后,许多企业大门紧闭,全市用电量急剧下降。
传统制造业的尴尬暴露无遗:低技术、高耗能、缺乏自主品牌的加工企业,一旦比较优势失却,面临的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
这场危机源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美国自然科学家托马斯·库恩将人类社会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创造出来的许多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命名为“范式”。范式的出现有积极的一面,它能有效地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和消耗。然而,它又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范式都是过去经验的总结,如果对范式产生依赖,完全照搬范式,根本无法适应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的社会现实,最终将受困于范式,无法实现超越,更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超越的第一步就是打破既有的范式,摒弃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
产业结构升级被摆到了冲破“天花板”的首要位置。
调整产业结构,就要果断地舍弃高污染、高耗能的低端产业,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2009年7月24日,中共中山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是一个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系统工程。
中山市政府迅速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印发《中山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9年版)》,要求以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建产业发展载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将我市打造成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的主力市,争当全省现代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一场化解危机的攻坚战在桂山岐水间铺开,“世界工厂”的故事正在被改写。
各镇区部门立足珠三角未来发展大局,围绕中山在珠三角的战略定位,整合全市资源着力于打造沿海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基地、珠江口西岸重要的服务业基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舍弃附加值低的环节,留取高附加值的环节,舍弃无品牌、低技术的产业模式,探索创品牌、提高技术含量新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更是给了传统优势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的浴火重生良机。
2009年,中山市三次产业比例由去年3.1:60.4:36.5调整为2.8:60:37.2。先进制造业扎实发展,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增长21%,装备制造业增长21.8%。民营经济发展迅猛,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1278.9亿元,增长24.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0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产值超150亿元,健康医药、游戏游艺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8.4%、19.9%。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对本地经济贡献率提高到50.6%。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6亿美元,增长23%。批准加工贸易转内销1.7亿美元,增长2.1倍。
产业优化升级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当然,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