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食盐市场破冰 2012年全面开放
曾在年初传出一度搁置的盐业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有了新进展:2011年将允许100家食盐定点生产厂家进入食盐销售市场,2012年全面放开。
记者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人士处了解到,在听取了包括各省盐业公司、相关专家的建议后,相关部门对已拟定的《关于推进盐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称“征求意见稿”)进行修订。此次盐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市场放开、科学补碘、加强监管”.
200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组建的盐业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在进行半年多的调研后,出台了上述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从2010开始,安排两年过渡期,在全国推行盐业体制改革。
据资料显示,该意见稿中还明确了五项改革内容:第一,取消食盐专营管理体制,即取消食盐生产、运输和批发许可证制度,取消食盐生产和分配调拨指令性计划,取消调拨批发价和出厂价管理,取消非食用盐运销管制;第二,推进政企分开,理顺盐业管理体制;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实施以法治盐;第四,健全供应保障机制,保证食盐安全;第五,加快盐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但此后,关于盐业改革的时间点、改革模式等在业内引发争议。改革斗争的焦点在于对“两年过渡期”的争议,共产生了“急、中、缓”三种意见。
其中,“急”方代表是部分政府部门和制盐企业,他们希望加速盐业改革。2009年10月,国内28家食盐生产企业签署报告,要求对盐业改革实行两年过渡期,2011年后完全放开食盐专营。
但另外一些政府部门则认为应该采取温和措施。有发改委专家表示,取消食盐专营的条件尚不具备,两年期过于仓促。一份由发改委相关研究所发布的我国盐业体制改革研究报告则建议,稳妥而行,安排3-5年过渡期,采取三步走逐步放开专营制度。这一建议也得到了中国盐业协会的赞同。
而以中盐集团为代表,包括各省的盐业公司在内的一方则为“缓”方,他们希望放缓盐业改革,要有足够的过渡期,以确保碘盐的普及率和食盐的质量安全,而且应该打破以省为单位的分层专营制,实现全国集中统一的特许专营制度,形成以经济区域为单位,建立大配送中心。
我国盐业改革启动近十年,但专营体制一直很难瓦解。据中证报消息,有分析人士认为,其中问题主要就在于专营体制获益者,所出示的“碘盐覆盖率和食盐安全”的挡箭牌。
据了解,2001年,国家经贸委盐业管理办公室曾探索准备进行废除专营体制,但盐业公司以妨碍补碘为由多方上书,而使此事告吹。2009年,盐业体制改革因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是要重点推进的改革之一,而再次提上日程。“事关国民补碘,不可轻易开放”依然是反对者提出的理由。
中国盐业协会指出,多年来的食盐专营体制对提高碘盐覆盖率起到了绝对作用。彻底放开,小城镇和偏远山区会因成本大、利润薄,让碘盐普及很难保证,同时也会有劣质盐和工业用盐流入食用盐行列的危险。并且各地基层盐业公司也会面临冲击,对于职工就业等问题影响很大。
但盐业改革小组则明确指出:普及碘盐并非必须以食盐专营为前提,食盐专营也不是普及碘盐的体制保证。
依靠高成本食盐专营制普及碘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特例的。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碘盐销售都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盐改小组认为,食盐专营导致的售价虚高,才是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用不上碘盐影响碘盐普及的原因。
盐改小组表示,将食盐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分别由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管理部门负责,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盐业市场的监管力量只会加强,不会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