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奶农置疑这牛还该不该养?

中国食品商务网 2008-02-22 09:23 饮料
近来,伊利、蒙牛等知名品牌的奶制品相继涨价,然而,另一端的奶农却体验不到涨价的喜悦。一位奶农沮丧地说:现在市场上牛奶是几毛钱的涨,但是鲜奶收购价却只是三分五分地提,饲料价却也三毛五毛地涨,我们奶农的日子不好过
近来,伊利、蒙牛等知名品牌的奶制品相继涨价,然而,另一端的奶农却体验不到涨价的喜悦。一位奶农沮丧地说:“现在市场上牛奶是几毛钱的涨,但是鲜奶收购价却只是三分五分地提,饲料价却也三毛五毛地涨,我们奶农的日子不好过啊。”

    奶农:这牛还该不该养?

    日前,记者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采访时了解到,近一段时期内,由于玉米、豆饼、添加剂饲料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奶牛的饲养成本平均提高了30%。可牛奶的销售价格始终是1.70元/公斤。

    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奶农田向前一边给牛喂饲料,一边叹着气。“1头优质高产奶牛,日产奶在20公斤左右,年纯利润仅为3000元,较之以前减少2000元以上,真不知道这牛还该不该再养了!”

    为了维持生计,许多奶牛养殖户不得不出售一部分奶牛。田向前告诉记者,目前1头日产奶量达到20公斤以上的奶牛,平均销售价格仅为6000元左右,如果产奶量低于20公斤,就只能以肉牛的方式进行出售,售价仅4000元,可当初购买这样的奶牛需要1.6万—1.8万元。据记者了解,2007年以来,仅大板镇麻斯他拉嘎查,一部分饲养户就已经出售奶牛30多头,更多的饲养户无所适从。

    在被誉为“乳都”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2007年1月原奶价格每公斤为1.80元,到12月1日涨到2.20元,另加0.10元的奖励,原奶收购价格实际达到每公斤2.30元,原奶价格应上涨约30.7%。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呼和浩特的奶农出售原奶的价格却只有1.90元,上涨不到8%。原因在于不少奶农与企业签订了长期供奶合同,对于原奶不能随意处置,奶企的垄断地位导致奶农处于弱势。

    奶企:最根本问题是奶源基地建设滞后

    对于农民抱怨收购价低,饲料上涨过快,乳品企业占据垄断地位,企业似乎有苦难言。

    内蒙古一家国内知名乳品集团负责人介绍说,由于近来奶源紧张,原有价格体系已被打乱。他指出,当下最根本的问题是奶源基地建设滞后,许多企业收奶仍然是从奶站收,导致奶站低买高卖,获取了不少奶价上涨的好处。

    奶站产生于1998年,其生存模式本应为收取奶企提供的手续费,即挤奶费,平均每公斤为0.20元。但是,各地奶站并未满足于手续费的“糊口方式”,大部分奶站存在层层盘剥、克扣奶农奶资。

    除了部分签订长期合同的奶农外,许多奶农和奶企之间没有直接的采购关系,每天挤出的牛奶只好低价卖给上门收购的奶站,再由奶贩高价倒手卖给加工厂。所以,在目前的运行模式下,无论是签订了合同的,还是没签合同的,奶农都很难获得奶价上涨的好处。

    另外一家乳品公司有关人士表示,除了奶源基地建设滞后外,另一个问题是国内一些小奶粉厂、小乳品厂开始泛滥。它们受奶粉价格今年大幅上涨的利益诱惑,纷纷进村入户争夺奶源,扰乱了价格体系。

    面对现在原料奶大涨,企业表示已受不了成本的压力。最近虽然一些产品涨了一些,但涨的这块根本消化不了增加的成本,所以下一步还可能考虑涨价。

    建议:促使效益向奶农倾斜

    2007年9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对奶业发展采取八条政策措施:加大奶牛良种补贴力度;实施后备母牛补贴政策;国家对奶牛养殖农户购置牧业机械和挤奶机械给予补贴;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的信贷支持等。

    “奶八条”的出台为奶业发展带来了光明,可是在地方的执行却遇到了不小的麻烦。对于记者提出“国家对优质后备母牛给予每头500元补贴”之事,舍必崖的村民只用“不知道”和“没收到”来回答记者。政策难以落实,现在也成了奶农不能获得实惠的一个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奶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支持奶源基础建设,使奶牛养殖实现产业化;强化对企业成本运行、利润分配的监督,同时保证奶农的议价权,促使企业把效益向奶农倾斜。

    奶价低(相对于成本)、饲料成本高、销售中的弱势地位让奶农不敢再养殖奶牛;恶性竞争、奶源基地建设滞后也让企业感到头痛。据业内人士分析,这些既暴露出牛奶市场的非理性竞争,也凸显出奶农在牛奶市场上无力博弈的困境。

    中国奶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正在由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过渡,发展潜力巨大,必须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尽快建立起现代奶业的发展模式,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监控、调控,使饲料成本、收奶价、终端产品三个环节实现合理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