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为何难以打出
站在货架前,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得益、天山雪、新希望琴牌、迎春乐……诸多牛奶品牌让你挑选的时候,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青岛本地牛奶咋那么不起眼呢?
济南人有他们钟情的佳宝,淄博人有为之骄傲的得益 ,青岛一枝独大的牛奶品牌是什么?50年前,琴牌是老青岛的骄傲,如今,它已经成为牛奶川军的一个子品牌。而开开家成了上海光明的贴牌生产商,自有品牌几乎全线退市。只有迎春乐还在坚守着最后的阵地。
有莱西这样的北方优质奶源生产地,有位居山东第一的人均牛奶消费量,然而,青岛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新希望乳业品牌正在整合,琴牌是否能保留下来尚未可知;民营企业迎春乐正在两条腿走路,它能否担当起青岛乳业的旗手?甚至在业内都有了这样的疑问:在国内外乳业巨头的蚕食下,咱的青岛地产奶还能喝多久?
摆在青岛乳企面前的疑问,也是督促乳企反思和进取的动力。6月1日是儿童节,也是一年一度的“国际牛奶日”。这一天,市奶业协会将组织新希望琴牌和迎春乐等乳企走上街头,目的只有一个——吆喝喝鲜奶。而这,是青岛乳企走上自强迈出的第一步。
在济南,当地品牌佳宝占据市场份额的80%左右,济南人喝佳宝,让蒙牛和伊利难有作为;在淄博,得益以绝对优势掌握着当地人的餐桌。青岛,为何就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当地品牌?更何况,相比济南和淄博,青岛的先天条件并不逊色。
■成因分析
本土企业哪步棋走错了
“卖掉琴牌是个遗憾”
“说到底,这还是一个体制的问题。”青岛迎春乐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潘瑞春说,琴牌是老国企,开开家和迎春乐都是民营企业,琴牌是做牛奶时间最长的,最具备发展壮大的条件。“我认为把它卖掉是个遗憾。”他说,这等于卖掉了青岛的奶业,乳业新军要重新成长,获得琴牌的市场口碑和影响力,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允许后来者有这个成长过程。
市畜牧兽医局的刘先生也有同感,与畜牧业打交道多年,他为青岛乳业的滞后发展扼腕兴叹。他认为,体制上的缺陷,还包括市场定位、产品营销等一系列问题。在面对外来竞争时,最有应对优势的琴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当时的琴牌总想着吃老本,产品上不去,连忠实的老青岛都不买账了”。他说,济南的佳宝和淄博的得益起点都没有老琴牌高,也没有老琴牌起步早,但如今都成了地方老大,它们都是靠着发展巴氏奶的优势站稳脚跟的。而做巴氏奶,正是地方乳企大有可为之处。令人惋惜的是,对市场的把握不准,加上作茧自缚的顽固思维,使得青岛的乳企整体错失了发展机遇。
青岛乳企一直没做大
“在蒙牛、伊利来争夺市场的时候,我们的地方乳企没有警醒,市场一步步拱手让人。”宗绪贵也认为,青岛的消费习惯本来是好的,但近些年被误导了。常温奶保质期长,储藏方便,虽然营养价值比巴氏奶差了很多,但常温奶有口感优势——浓香,而巴氏奶是淡香。牛奶香了就好,受部分大乳业品牌的宣传影响,很多市民放弃了原来坚持的巴氏奶改喝常温奶,尤其是在最近十几年,在国内一线大品牌的市场冲击下,本地乳企的发展速度放缓,市场份额逐年流失。
“早在德占时期青岛人就开始喝奶了,可以说有全中国最好的喝奶习惯,这也是琴牌当年能在青岛乃至山东叫响的原因所在。”宗绪贵说,青岛乳业本应该是在国内城市中做得最好的,但发展环境、人为因素等一系列原因,让青岛驶出了中国乳业发展的快车道。
记者从市农委和市畜牧兽医局了解到,过去的近30年,全国乳品市场增长了300多倍,青岛乳企的规模却一直没有做大。一个得到证实的数据是,新希望琴牌和迎春乐的设计加工能力都在200吨/天左右,然而,受制于种种因素,新希望琴牌和迎春乐的实际加工能力为50吨/天左右,即使是量能最大的时候也没有超过80吨/天。青岛迎春乐乳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克从曾向记者透露,因为产能闲置,迎春乐5年前就投资建设的厂房至今未能投入使用。
培育地方龙头仍有戏
青岛乳业品牌的缺失,在业界是一个痛。“我们必须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宗绪贵说,无论是青岛的生产能力还是消费能力,都需要一个品牌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从而提升青岛奶业的整体竞争力,才能不断做大青岛乳业。青岛有这样的机遇吗?大多数业界人士对此表示乐观。
“乳业是青岛畜牧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在扶持乳业上,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今后也会不遗余力。”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孙德胜表示,比如实施了能繁母牛补贴、奶牛试点保险、收奶站发放鲜奶收购补助等,扶持乳业市场复苏和健康发展。2008年10月,还出台了鼓励乳企扩大乳制品销售的措施,按乳企销售收入的5‰给企业发放奖励,这对帮助本地乳企渡过难关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青岛市统计局的调查统计,青岛年人均牛奶消费量三年前就达到了27公斤左右,目前应该在30公斤左右,在山东省位居第一位,但即使如此,牛奶的消费量远远没有得到释放。“关键还是要引导消费习惯。”宗绪贵说,眼下青岛市奶业协会正在通过各种措施来复苏奶业,引导市民多喝鲜奶。
■尴尬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