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伊利、蒙牛 利乐呼和浩特工厂投产
“两年前我在这里宣布利乐投资计划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但现在我们已把一张蓝图变成了一座工厂。”
2009年7月8日上午,在利乐包装(呼和浩特)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仪式上,面对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主要领导以及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掌门人张剑秋、牛根生等客户代表,利乐集团总裁兼CEO杨德森(Dennis Jonsson)激动不已。
双赢局面
2007年3月27日,杨德森曾代表利乐集团与呼和浩特市政府签署协议:利乐在呼和浩特投资6000万欧元(约6亿元人民币),建造一座液态食品包装材料厂,主要产品为无菌利乐砖和无菌利乐枕,设计年产能110亿包。
在此之前,利乐已在佛山、昆山和北京建立了3家世界级的无菌纸包装材料生产厂,投资总额达21亿元人民币。利乐呼和浩特工厂投产后,利乐在中国的投资总额达到27亿元,总设计产能达500亿包,形成南北交叉辐射的供应链体系。
利乐在呼和浩特的投资显然是为中国两大乳业巨头伊利和蒙牛而来。利乐是全球领先的液态食品包装生产商,1979年来到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利乐与伊利、蒙牛合作,采用超高温灭菌技术和无菌包装,解决了鲜奶长途运输的难题,伊利和蒙牛这两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大西北小厂迅速崛起。据杨德森介绍,目前利乐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约占其全球销售的10%,中国已成为利乐集团最大的市场之一,而利乐则成为伊利和蒙牛最大、最主要的供应商。
“内蒙古是中国著名的乳都,也是利乐集团在中国乳制品包装行业的最大客户,现在利乐集团准备在靠近市场的地方建立包装材料厂,这是一件互利双赢之事。”彼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对杨德森说。
利乐与伊利、蒙牛的亲密关系在7月8日的投产仪式上可见一斑:霏霏细雨中,张剑秋、牛根生紧靠利乐(中国)公司总裁李赫逊左右,张剑秋并不时与李赫逊轻声细语。“伊利与利乐的合作一直非常好,利乐的先进工艺成就了伊利,但伊利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利乐也得到了发展。”张剑秋对本报记者说。
眼下,对牛根生来说,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中粮集团与其合作伙伴厚朴基金以总额61亿港元控股蒙牛。7日下午,牛根生在北京,与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一起召开新闻发布会,为媒体解疑释惑;但为了参加第二天的利乐工厂开业仪式,他当天深夜12点多从北京赶回了呼和浩特。
杨德森也对牛根生的热情给予了回报。在回答本报记者关于“如何看待中粮集团入主蒙牛”的提问时,杨德森说:“昨天,我见到了蒙牛的人,我感到这是一件非常好、非常正面的事情。他们非常愉快。我相信,既然这对客户是好事,对我们与客户未来的合作也一定是好的。”
“需要就投资”
事实上,经过在中国市场30年的发展,利乐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与中国的乳品企业已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张剑秋告诉记者,伊利已走出三聚氰胺事件的阴影,生产、销售已经正常。杨德森也坦承:“三聚氰胺事件对我们客户有影响,自然对我们也有影响,但我们的销售恢复很快。”
据李赫逊介绍,近一年来,尽管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和三聚氰胺事件的侵袭,但去年,利乐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仍增长了8%。“我们有些工厂的产能偶尔会捉襟见肘,呼和浩特工厂投产后,这些厂的产能将获得释放。”
但据杨德森透露,利乐不会就此停止在中国的投资步伐。“2005年到2008年,中国液态乳制品消费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0%;未来三年,全球乳制品的消费量将保持年均2.2%的复合增长率,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将是增长主力。” 杨德森说,“只要市场需要,我们第一步能做的就是在呼和浩特工厂增加一条生产线,这将使我们在这里的产能提高一倍。”
杨德森的想法与呼和浩特市政府不谋而合。两年多前,当杨德森宣布在呼和浩特投资时,呼和浩特市副市长武文元就曾对本报记者透露:“目前利乐在呼和浩特只是第一期的投资,我们给利乐预留了土地,我们希望随着中国乳业的发展,利乐在呼和浩特还会有第二、第三期投资。”
此次利乐工厂投产仪式上,呼和浩特市市长汤爱军再次表示:“我们衷心希望利乐公司在呼和浩特市继续加大投入,满足包装材料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