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消费者选特殊用途饮料存在误区
自去年《饮料通则》实施之后,“功能饮料”这一叫法已经没有,而是将其归类到特殊用途饮料中,这类饮料是指通过调整饮料中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或加入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能适应某些特殊人群需要的饮料产品。该品类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按照规定,这些饮料也应在标签上注明“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
笔者近日走访市场调查发现,饮料的销量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逐日飙升,有某些特殊功能的饮料很受消费者的青睐,但他们在选择上却比较随意。据业内人士介绍,以前像红牛、佳得乐、力保健等都可以宣称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饮料,以后都将统称为“特殊用途饮料”。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特殊用途饮料基本上是以水为基础,经过添加氨基酸、牛磺酸、咖啡因、电解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植物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等调制而成。与其他饮料产品比较,特殊用途饮料技术含量较高。
正因如此,相对于其他的饮料,特殊用途饮料因其特殊的功效而备受青睐,但消费者对特殊用途的饮料了解又有多少呢?笔者通过在超市现场所做的小范围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饮料的消费都没有清晰的概念。
笔者在不同超市随机对20名消费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70%的消费者不清楚何谓特殊用途饮料,约80%的消费者购买此类饮料不看标签;而70%的消费者认为影响他们选购此类饮品的主要因素是口味。另外,20%的人觉得特殊用途饮料所宣称的功能是决定他们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发现,绝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此类饮料的时候,“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两项信息一定不会遗漏。而与仔细查看产品保质期信息的人数相比,在适宜人群与不适宜人群信息的关注度上,仅10%的被访者会去仔细了解;在用量方面也存在相同的情况,大部分消费者都表示“想喝就喝,没去关注那么多”。
针对消费者对饮料的盲目选择,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的蒋卓勤教授表示,特殊用途饮料含有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可以发挥特定的功效,有的则是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饮用才有效果,而这些饮料大多不适宜少年儿童、孕妇等人群。同时,这些饮料往往将广告宣传重点放在“功能”的宣传上,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误解。蒋卓勤提醒,消费者在选择此类饮料的时候,应养成看标签的习惯。而在日常的补充水分需求上,建议喝干净的水,切勿盲目追求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