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途纯:酝酿夺太子奶股权
李途纯酝酿夺权 太子奶引战略投资者计划或流产-食品产业网
电话那头,一片嘈杂,李途纯正大声吼着什么,许久才对着已经接通的电话问了声“喂”,而发现是记者打来的旋即又挂断了电话。这位筋疲力尽的男人正在试图阻止株洲高科奶业出售太子奶股权的计划,此前,在李途纯的反对声中,雀巢版的收购计划曾付之一炬。
围绕太子奶的股权,一开始就扑朔迷离,8日有媒体引述“太子奶集团高管”的说法,称董事长李途纯已终止与高科奶业的租赁协议。昨日,一位与李途纯相识多年的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半个月前,李途纯团队已开始“夺权”,而代表株洲政府的高科奶业着力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计划可能流产。
从2008年12月株洲政府开始委派官员拯救太子奶至今整整一年,太子奶屡次传出重组谈判可能成功的消息,但每次在最后关头都功亏一篑,从最初的伊利、蒙牛、达能、雀巢,到新近传出的海航食品集团、河南白象集团、方正集团、澳优乳业和新希望乳业,在李途纯和高科奶业的明争暗斗背后,谁能在这场博弈中胜出?
太子奶成洗手液
占地500亩的生产基地,蓝白相间的厂房,北京密云工业开发区大盛路158号,远远望去,这片庞大的建筑群在已经地处山区的北京市密云县显得蔚为壮观。
走近园区的正门,中央偌大的铜字标牌已被摘除,只有通过残留在墙壁上的印记,依稀可以辨认出“北京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字样,而标有“北京高科奶业有限公司”的小竖牌则挂在大门左侧的传达室墙上。厂区内杂草丛生,杂草旁到处可见脱落的墙皮。
密云基地是太子奶全国五大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开始,“有钱买地、没钱建房;有钱建房、没钱买设备”的李途纯,先后投资三十多亿元,在湖南株洲、北京密云、湖北黄冈、江苏昆山、四川成都兴建了五大乳酸菌奶生产基地。
一位密云基地的老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太子奶最辉煌的时期,员工一个月要“工作30天,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根本没时间休息”.当时太子奶的销量之大,以至于库房都放不下要堆满整个厂区,运送原料和送货的大型货车拥堵在厂区的东门口。因为企业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度,所有员工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厂区上下一片繁忙景象。
在株洲高科奶业接管前,有将近半年都没有发工资,由于长期欠薪,密云基地的员工已陆陆续续走了一大半。株洲高科奶业接管后,密云基地虽然恢复了生产,情况却依然不乐观。“我们是不定期的放假,有的时候一个月就上10天班,原来每月能拿到一千七左右的工资,现在还不到原来的一半,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但是还能按时发放。”
因为产品销路不畅,工厂经常将卖不出去的太子奶抵作工资发给员工们,再剩下的就只能白白倒掉,“好多同事觉得倒了太可惜,就用这些奶洗手洗脸。”这位老员工无奈地表示。
密云基地的情况正是太子奶经营艰难的一个缩影,一位高科奶业离职财务人员曾向媒体爆料,截至11月份,高科奶业的销售额不到5.4亿元,并且很多时候因为市场销售的不足,导致了工厂(株洲基地)数个月来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按照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年初设定的销售目标,今年太子奶将实现12亿元的销售目标,利润要达到1亿元。而太子奶最高峰时期的年销售额则将近20 亿元人民币。
频换 “大王旗”
这或许是高科奶业急于为太子奶引入战略投资的原因,高科奶业封闭式租赁了太子奶集团核心资产,其经营生产的合理利润将用于逐步偿还太子奶集团的债务。有分析人士指出,相对于26亿元的总债务来说,用现有方式计算至少需要10年。而年初刚刚成立托管太子奶的“高科奶业”,似乎也越来越难以承担太子奶的“还债重任”.
而现在太子奶集团“多位高管辞职,团队涣散,市场萎缩,债务沉重,深陷危机,政府没心情也没有合适的管理团队,像运作五粮液那样运作太子奶,因而太子奶成为当地政府的一根鸡肋”.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冯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由于太子奶债务过于复杂,资产已被抵押和司法多次查封,重在“吸金”的渠道拓展以及之前李途纯家族式运作等,这些都让政府方面头痛不已。此前文迪波亦表示,太子奶新生,临时托管方式治标不治本,非凤凰涅盘、脱胎换骨式的重组不可。
事实上,高科奶业也从未停止为太子奶找“婆家”,但此前有意向收购太子奶的伊利、蒙牛、达能、雀巢中,蒙牛和达能合资开发了酸奶,暂时不会涉足收购太子奶,伊利虽有意愿,但是受三聚氰胺影响,自身资金也很紧张,因此很难有大的动作。
唯一有心情亦有资金的是雀巢,雀巢一直不希望进入大众的液态奶领域,比如普通的百利包牛奶,而钟情于生产高端的牛奶,如炼乳、乳酸菌饮料等。然而雀巢版收购计划遭到李途纯的强烈反对,在“避免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的旗号下,已经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最终夭折。
10月底,高科奶业再次发出招标书吸引有意向的战略投资者,截至12月,五家参与竞购的企业渐渐浮出水面,分别是方正集团、新希望集团、河南白象集团、海航食品集团和澳优乳业的控股股东-湖南新大新集团。
无一例外,此次招标再次遭到李途纯的反对,李途纯认为,根据太子奶集团与高科奶业签订的租赁协议,高科奶业今年的销售业绩必须达到12亿-14亿元后,才能牵头引进战略投资者,然而,目前销售业绩仅有5.4亿元的高科无权引入战略投资者。为此“太子奶集团高管”在11月份两次书面公证向高科奶业送达通知,要求终止与其年初签署的租赁协议,12月还在湖南本地一家媒体上进行了公告。
谁是拯救者
太子奶是我国最大的乳酸菌奶饮料研发生产企业,高科奶业营销副总经理张丽层介绍,太子奶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0多个县建立起来的100个营销大区,包括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和10多万个二级批发商,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
然而收购乳酸菌饮料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冯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乳酸菌饮料最大的特点是原料的生产、加工等各个工艺要求很精细,原料稍微控制不好,或是发酵温度没有控制好,都将极大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外行很难管理好乳业公司。
现在竞购中的方正集团作为IT企业与乳品行业格格不入;河南白象集团主营业务为方便面, 海南航空(行情 股吧)食品集团是海航集团旗下的食品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含机场及铁路快餐等速食品供应,和白象集团一样没有乳制品行业的经验;而有行业优势的澳优乳业和新希望乳业则被外界看好。
澳优乳业是中国高端奶粉市场五强,仅次于多美滋、美赞臣、惠氏和雅培。澳优在国内一线、二线城市销售占比分别为40%和30%,而太子奶在三、四线城市强大的销售渠道正是澳优看重的,加上10月份澳优在香港上市,募资总额为12亿港元,手握巨额资金也让澳优乳业更有底气去开疆辟土。
而新希望乳业更是雄心勃勃,此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新希望乳业执行总裁李成云表示不会满足仅限于乳业第二梯队,也不会主打常温奶。如果能将太子奶纳入怀中,对于拥有众多地方小品牌,重视牧场建设的新希望乳业是锦上添花。
不过乳业专家王丁棉也不看好澳优乳业和新希望乳业,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新希望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收购了11家企业,去年花了一年时间才基本理顺关系,而这些企业中,真正盈利的只有4家,今年的净利润最多只有几千万,很难背起太子奶26亿元的巨额债务。而同为湖南企业的澳优乳业主要做高端奶粉,在全国扩张时,相比太子奶的债务,自建厂房成本更低些。
“除非出现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接手太子奶,否则太子奶只有破产重组这一条路了,可是太子奶会有蒙牛那样的好运气吗?”最后王丁棉反问道。
围绕太子奶的股权,一开始就扑朔迷离,8日有媒体引述“太子奶集团高管”的说法,称董事长李途纯已终止与高科奶业的租赁协议。昨日,一位与李途纯相识多年的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半个月前,李途纯团队已开始“夺权”,而代表株洲政府的高科奶业着力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计划可能流产。
从2008年12月株洲政府开始委派官员拯救太子奶至今整整一年,太子奶屡次传出重组谈判可能成功的消息,但每次在最后关头都功亏一篑,从最初的伊利、蒙牛、达能、雀巢,到新近传出的海航食品集团、河南白象集团、方正集团、澳优乳业和新希望乳业,在李途纯和高科奶业的明争暗斗背后,谁能在这场博弈中胜出?
太子奶成洗手液
占地500亩的生产基地,蓝白相间的厂房,北京密云工业开发区大盛路158号,远远望去,这片庞大的建筑群在已经地处山区的北京市密云县显得蔚为壮观。
走近园区的正门,中央偌大的铜字标牌已被摘除,只有通过残留在墙壁上的印记,依稀可以辨认出“北京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字样,而标有“北京高科奶业有限公司”的小竖牌则挂在大门左侧的传达室墙上。厂区内杂草丛生,杂草旁到处可见脱落的墙皮。
密云基地是太子奶全国五大生产基地之一,2002年开始,“有钱买地、没钱建房;有钱建房、没钱买设备”的李途纯,先后投资三十多亿元,在湖南株洲、北京密云、湖北黄冈、江苏昆山、四川成都兴建了五大乳酸菌奶生产基地。
一位密云基地的老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太子奶最辉煌的时期,员工一个月要“工作30天,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根本没时间休息”.当时太子奶的销量之大,以至于库房都放不下要堆满整个厂区,运送原料和送货的大型货车拥堵在厂区的东门口。因为企业采取的是计件工资制度,所有员工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厂区上下一片繁忙景象。
在株洲高科奶业接管前,有将近半年都没有发工资,由于长期欠薪,密云基地的员工已陆陆续续走了一大半。株洲高科奶业接管后,密云基地虽然恢复了生产,情况却依然不乐观。“我们是不定期的放假,有的时候一个月就上10天班,原来每月能拿到一千七左右的工资,现在还不到原来的一半,每个月只有几百块钱,但是还能按时发放。”
因为产品销路不畅,工厂经常将卖不出去的太子奶抵作工资发给员工们,再剩下的就只能白白倒掉,“好多同事觉得倒了太可惜,就用这些奶洗手洗脸。”这位老员工无奈地表示。
密云基地的情况正是太子奶经营艰难的一个缩影,一位高科奶业离职财务人员曾向媒体爆料,截至11月份,高科奶业的销售额不到5.4亿元,并且很多时候因为市场销售的不足,导致了工厂(株洲基地)数个月来一直处于半停产状态。按照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年初设定的销售目标,今年太子奶将实现12亿元的销售目标,利润要达到1亿元。而太子奶最高峰时期的年销售额则将近20 亿元人民币。
频换 “大王旗”
这或许是高科奶业急于为太子奶引入战略投资的原因,高科奶业封闭式租赁了太子奶集团核心资产,其经营生产的合理利润将用于逐步偿还太子奶集团的债务。有分析人士指出,相对于26亿元的总债务来说,用现有方式计算至少需要10年。而年初刚刚成立托管太子奶的“高科奶业”,似乎也越来越难以承担太子奶的“还债重任”.
而现在太子奶集团“多位高管辞职,团队涣散,市场萎缩,债务沉重,深陷危机,政府没心情也没有合适的管理团队,像运作五粮液那样运作太子奶,因而太子奶成为当地政府的一根鸡肋”.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冯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由于太子奶债务过于复杂,资产已被抵押和司法多次查封,重在“吸金”的渠道拓展以及之前李途纯家族式运作等,这些都让政府方面头痛不已。此前文迪波亦表示,太子奶新生,临时托管方式治标不治本,非凤凰涅盘、脱胎换骨式的重组不可。
事实上,高科奶业也从未停止为太子奶找“婆家”,但此前有意向收购太子奶的伊利、蒙牛、达能、雀巢中,蒙牛和达能合资开发了酸奶,暂时不会涉足收购太子奶,伊利虽有意愿,但是受三聚氰胺影响,自身资金也很紧张,因此很难有大的动作。
唯一有心情亦有资金的是雀巢,雀巢一直不希望进入大众的液态奶领域,比如普通的百利包牛奶,而钟情于生产高端的牛奶,如炼乳、乳酸菌饮料等。然而雀巢版收购计划遭到李途纯的强烈反对,在“避免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的旗号下,已经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最终夭折。
10月底,高科奶业再次发出招标书吸引有意向的战略投资者,截至12月,五家参与竞购的企业渐渐浮出水面,分别是方正集团、新希望集团、河南白象集团、海航食品集团和澳优乳业的控股股东-湖南新大新集团。
无一例外,此次招标再次遭到李途纯的反对,李途纯认为,根据太子奶集团与高科奶业签订的租赁协议,高科奶业今年的销售业绩必须达到12亿-14亿元后,才能牵头引进战略投资者,然而,目前销售业绩仅有5.4亿元的高科无权引入战略投资者。为此“太子奶集团高管”在11月份两次书面公证向高科奶业送达通知,要求终止与其年初签署的租赁协议,12月还在湖南本地一家媒体上进行了公告。
谁是拯救者
太子奶是我国最大的乳酸菌奶饮料研发生产企业,高科奶业营销副总经理张丽层介绍,太子奶在全国30多个省市、3000多个县建立起来的100个营销大区,包括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和10多万个二级批发商,市场份额高达70%以上。
然而收购乳酸菌饮料企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冯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乳酸菌饮料最大的特点是原料的生产、加工等各个工艺要求很精细,原料稍微控制不好,或是发酵温度没有控制好,都将极大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外行很难管理好乳业公司。
现在竞购中的方正集团作为IT企业与乳品行业格格不入;河南白象集团主营业务为方便面, 海南航空(行情 股吧)食品集团是海航集团旗下的食品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含机场及铁路快餐等速食品供应,和白象集团一样没有乳制品行业的经验;而有行业优势的澳优乳业和新希望乳业则被外界看好。
澳优乳业是中国高端奶粉市场五强,仅次于多美滋、美赞臣、惠氏和雅培。澳优在国内一线、二线城市销售占比分别为40%和30%,而太子奶在三、四线城市强大的销售渠道正是澳优看重的,加上10月份澳优在香港上市,募资总额为12亿港元,手握巨额资金也让澳优乳业更有底气去开疆辟土。
而新希望乳业更是雄心勃勃,此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新希望乳业执行总裁李成云表示不会满足仅限于乳业第二梯队,也不会主打常温奶。如果能将太子奶纳入怀中,对于拥有众多地方小品牌,重视牧场建设的新希望乳业是锦上添花。
不过乳业专家王丁棉也不看好澳优乳业和新希望乳业,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新希望先后在全国范围内收购了11家企业,去年花了一年时间才基本理顺关系,而这些企业中,真正盈利的只有4家,今年的净利润最多只有几千万,很难背起太子奶26亿元的巨额债务。而同为湖南企业的澳优乳业主要做高端奶粉,在全国扩张时,相比太子奶的债务,自建厂房成本更低些。
“除非出现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接手太子奶,否则太子奶只有破产重组这一条路了,可是太子奶会有蒙牛那样的好运气吗?”最后王丁棉反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