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雌激素”侵入奶牛场

大食品网 2010-09-02 10:44 饮料
卫生部8月15日公布某公司奶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的结果,称患儿乳房早发育与所食用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

  提要:卫生部8月15日公布《国际内科学杂志》刊登的一篇名为《牛奶中的雌激素及其安全性》证实,牛奶中的雌激素为食物源性雌激素,可被人体吸收,是环境雌激素的一种。文章引用美国学者的报道称,环境激素与近20年来男孩尿道下裂和女孩乳房早发育有一定的关联。文章还称,牛奶和乳制品中雌激素与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某公司奶粉“疑致儿童性早熟”调查的结果,称患儿乳房早发育与所食用乳粉没有关联,目前市场上抽检的乳粉和婴幼儿乳粉激素含量没有异常。

 

  中国奶业的专家也都倾向认为,奶企向产品中添加激素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对企业来说一点商业价值都没有,因此他们怀疑牛奶超标的雌激素可能来源于乳业生产链的最前端:产奶环节。

  “雌激素”侵入奶牛场

  在国内某动物药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兽药产品里,有一则“奶牛专用催奶药不孕奶牛催奶注射液”的广告信息,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显示为“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利血平等”。作用是用于不孕奶牛恢复泌乳,空怀奶牛泌乳,促进奶牛泌乳器官发育,育成牛乳房发育不良、偏小,诱导不孕奶牛泌乳,治疗子宫内膜炎、屡配不孕、促使奶牛发情配种、重新受孕等。介绍称这种产品采用“肌内注射”的方法,而药物的注意事项里特别提到:用药后,乳房开始胀大时,需每天按摩乳房2~3次,每次3~5分钟。

  本报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致电这家公司,该公司销售人员称,现在这种药物的销量很好,成为很多奶牛养殖场的必备药物,“催乳的效果很好,我们现在做这个生意都做了几年,有信誉保证。”这名销售人员称公司北京大兴就有销售点,如果需要的数量多的话可以优惠,还可直接送货上门。

  这家公司销售的催奶激素可以清晰地看到“雌激素”的身影,而这种激素除了催奶,对动物体也会产生伤害。北京大学免疫学系博士王月丹介绍,黄体酮、苯甲酸雌二醇等激素可以导致乳房发育,甚至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而利血平则是肾上腺素能神经抑制药,对啮齿动物是一种动物致癌物质。

  王月丹说:“乳腺肿瘤可能与利血平引起泌乳刺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因为其它数种有促泌乳刺激素作用的药物均涉及啮齿动物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

  乳业专家王丁棉曾说,激素的残留时间很长,超过抗生素的残留时间,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激素,可能残留在牛奶、奶粉中。

  《国际内科学杂志》刊登的一篇名为《牛奶中的雌激素及其安全性》证实,牛奶中的雌激素为食物源性雌激素,可被人体吸收,是环境雌激素的一种。文章引用美国学者的报道称,环境激素与近20年来男孩尿道下裂和女孩乳房早发育有一定的关联。文章还称,牛奶和乳制品中雌激素与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有关报道称西方饮食中动物源性雌激素主要来源于牛奶和乳制品,占雌激素消费的60~70%。

  催奶激素成潜规则

  卫生部在8月15日新闻发布会上说,42份某公司乳粉中未检出己烯雌酚和醋酸甲孕酮等禁用的外源性性激素,内源性雌激素的检测结果“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含量范围”,并得出“粉中的内源性的性激素,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王月丹认为卫生部并未检测奶粉中的环境激素,以及催乳素,甚至利血平等药物的残留量。

  而业界人士也认为,企业确实没有故意添加雌激素,但存在收购、使用低质高雌激素奶源的可能,因此需要对奶源进行排查。

  由于我国多数奶牛大多是12个月不间断挤奶,如果不保持一定的激素水平,很难达到规定的产奶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说,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人们严重改变了动物的生长习性,牛奶生产要借助于药物“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国家乳品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涛博士也曾透露,奶粉中含激素并非个案,对不孕奶牛注射催奶液追求高出奶率已成行业潜规则。

  李涛介绍说:“我国当前的奶牛饲养方式与传统不一样,差别体现在出奶率上。因为奶牛分泌乳汁的多少与身体内的激素含量有关。为追求更高的出奶率,一般就是对奶牛进行肌肉注射。你看奶牛场的工人经常帮奶牛按摩乳房,别以为那是人性化的管理,其实是为了缓解奶牛乳房胀大时所产生的不适感。这跟人类等其他哺乳类动物催奶的原理是一样的。”

  某动物药品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药品功能及用法印证李涛的说法,这些销售催奶激素的广告在网上可以轻易找到。而国家新近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中,并没有关于雌激素的检测项目。这意味着对激素的检测、监控是目前我国奶粉业的一个监控盲区,有可能导致激素的泛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说,目前食品检测一般只会做些常规性的检查,对于各种非常规的添加剂检测“只有出了问题才会去检查。结果,性早熟问题是不是牛奶产生,是牛奶中哪种成份造成的,这到现在还是一个问号。”

  激素问题是世界性问题

  由于国内乳业经历三聚氰胺和性早熟的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受到重创,不少人将目光投向进口奶粉,但蒋高明认为:如果不从源头上找原因,盲目崇拜国外产品,同样是不科学的态度。

  此前,王丁棉也向媒体表示,即使是进口的乳品原料,也不能完全保证没有激素残留,“比如新西兰本身就有使用激素给奶牛统一发情”。国际上通行的奶牛养殖模式上,有放养和圈养模式,圈养往往会使用激素。

  蒋高明说:“国外劳动力成本高,为了增加产量,一些人工激素是照样要添加的,很多变异都来自国外:瘦肉精、疯牛病、禽甲型H1N1流感、猪流感等,都是西方发明大规模集约化养殖模式造成的后果。”

  珍·古道尔(北京)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主席范敏坚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激素问题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世界性的问题。”

  美国是最早使用牛奶激素的国家之一,并且美国相关法规允许在养殖过程中、在一定情况下使用激素。

  1993年,美国批准了孟山都公司的专利rBGH(市场品牌为Posilac,重组牛生长激素)。rbGH本身并不能让奶牛平白无故地产奶,而是在奶牛生小牛之后,可以通过rBGH控制奶牛产奶下降的速度。这项技术可以使牛奶产量提高到30%,被称为奶牛的“良药”。但是,rBGH在刺激奶牛的产奶时,也刺激另一种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产生,它能调节奶牛的新陈代谢,刺激奶牛的细胞分裂,抑制奶牛的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