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生命代价的,不止是中国的婴儿
付出生命代价的,不止是中国的婴儿。
19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将农业和食品生产工业化。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又使得许多年轻妈妈无法靠自身乳汁哺育儿女,牛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纽约鲜奶供需缺口高达20%以上。然而,短短几年时间,纽约市场鲜奶供应量就由每天8.5万升奇迹般飙升至11.5万升。
在供应量神奇增长的同时,精明的商人抓住商机打出了“儿童卫生奶”的旗号。在上层官员的推动下,“儿童卫生奶”迅速普及到全纽约,许多广告吹嘘说它是“最卫生的牛奶”、“营养赛过母乳”。
然而真相却并非如此光鲜亮丽,当时有媒体披露“儿童卫生奶”的真相:为提高牛奶产量,商人们无所不用其极,给奶牛喂酒糟,将奶牛四肢固定,用减少活动量的方法催乳。与此同时,商人们还将水、臭鸡蛋、淀粉等各种杂物掺入原本已经有问题的奶中,再加进石膏、蜂蜜和其他药物以清除异味。这便是当年美国商人发明的“毒奶”,这次事件导致超过5.3万名婴儿受感染。
当农民不再自产自销,当商家开始应付各种中间商和供应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距离被拉开。一切不再透明:农民不知道自己产的东西会被谁吃下肚子,而消费者也无法知道手中包装精美的食品本来面目。供应链变得很复杂,利益冲突开始错综复杂,每一个环节都希望从上一个环节处获得最大利益,让下一个环节眉开眼笑。很多人在其中迷乱了,于是食品安全险象环生。与此同时,工业化大生产则将某一环节的错误无限放大。一旦问题爆发,受伤的不再是几位街坊邻居,而可能覆盖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
人性难免贪婪,在经济腾飞之际,初次面对商业可以带来的巨大利润,很多人会沦陷。
当年,尽管有人揭露事实,有人呼吁,但纽约市上层官员和商家勾结在一起,这些声音显得苍白无力。1858年夏天,事态终于扩大了。纽约一年居然夭折了8000个婴儿,而且大多是喝“儿童卫生奶”的孩子。政府迫于压力介入调查,最终却依旧不了了之。直到1887年5月2日,奶商最大保护伞、纽约市议员图奥梅伊心脏病突发猝死。次日,《纽约时报》刊出题为“这家伙终于完蛋了”的文章,呼吁各界人士加把劲。最终,在各界的不懈推动下,“巴氏杀菌法”终于在纽约乳业中普及,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牛奶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此时距“泔水奶”事件正式曝光已过了48年。
48年——近半个世纪的争取,数千名无辜婴儿的生命,换来了美国乳业的安全与信誉。这一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美国人等了半个世纪,我们需要等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