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世界网

洋奶粉不合格不等于国产奶粉已合格

食品产业网 2010-12-07 15:30 饮料
洋奶粉不合格不等于国产奶粉已合格-食品产业网
  3月~8月,中国进口乳品被检出有670余吨不合格,婴幼儿奶粉不合格量占了近七成,总量超过450吨。其中不合格批次产品最多的是法国,数量最多的则来自澳大利亚。(11月29日《华西都市报》)

  “670余吨、七成不合格”的强大数据,配之以某专家的“并非外国产的就是好奶粉”理论宣扬,还真说不准,大批父母就会将婴儿食用奶粉的品牌转向国内品牌。只是,还有几个问题尚未明确:此次质检总局的检测对象为何只有进口乳制品而无国产乳制品?对于国内品牌的乳制品,有没有进行同样的检测?如果没有,那么,这是否是针对国外品牌奶粉进行的不公平、不对象检测?如果检查了,那么国内品牌的不合格数量有多少?

  有网友跟帖说“无论你们说什么,我们也不买国产奶粉。”对此种揶揄,笔者也深表理解,问题不在于国产奶粉现在有多少合格,也不在于进口奶粉有多少不合格,而在于,食用我国奶粉不仅出现过“大头娃娃”、“结石宝宝”,还出现过“性早熟”等现象。虽然“性早熟”这种现象未能证实与国产奶粉有关,但毕竟加剧了公众对于国产奶粉的不信任。“早熟门”发生之后,某门户网站做了一次民调,结果显示,超过95%的网民认为这与国产奶粉有关——国产乳制品,尤其是奶粉的公信力显然已经降至了冰点。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奶制品不合格,这无异于否定了世界上最大的奶制品供求源的安全性。但需要明白的是,国产奶粉的公信力之低与进口奶粉的公信力之高,完全是两码事。不是说,打压了进口奶粉,国产奶粉的销量就一定上去了。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9月份进口奶粉关税上调与进口奶粉销量激增的对比。自9月1日起,海外代购关税额已经大幅提升,但与关税上调相反的市场走向却是“洋奶粉进口量暴涨八成”的惊人数据。此种现象表明,单纯依靠关税调节来保护民族奶制品企业,是行不通的。

  关税调节行不通,“七成不合格”的数据未必就能有多大说服力。在食品安全领域,公众根本不再乎关税上否上涨。只要能买到合格安全的奶粉,父母们即便多花点钱,也值得。

  更主要的是,国内品牌乳制品的公信力与信誉度的建立,还得在社会发展长期过程中慢慢好转。这种好转,依靠的是自身品牌与形象的树立,自身信誉度的提高,而不是靠打压外国乳制品品牌来实现“此消彼涨”式的民族企业保护。或许,有两种广告词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大家好才是真得好”与“不看广告看疗效”。用品牌形象说话,别用寻租权力说话——这是现在的国内奶制品生产领域最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