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 饮食误区
生活中 饮食误区
误区:将食物的某部分去掉,可以获得更好的口感。
真相:一个完整的食物,能量和效用也是完整的,分割开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比如鸡蛋,蛋白是凉性的,蛋黄是温热的,加起来吃,是性平的。荔枝是热性的,而荔枝皮却是凉性,吃过荔枝可以用洗净的荔枝壳泡水喝,就不会上火了。
橘子吃多了会上火,可是橘皮却可以清热化痰,用橘子皮泡水或者晾干后制成陈皮,煲汤、做菜时当作调味料是很好的东西。有时候,那些被我们扔掉的东西比吃下去的更有益。所以,建议大家吃粗加工甚至未加工的食物,就是为了保证食物的某些部分不被去除,以获得最佳的营养效果。
误区:刚刚宰杀后的活鱼肉质甚为鲜美,所以吃鱼就要吃新鲜的。
真相:鱼在宰杀后,虽然呼吸停止了,但体内还在进行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通常分为僵硬、自溶和腐败变质3个阶段。鱼刚死时处于僵硬阶段,它的颚骨紧闭,但体内的能量代谢仍在进行。这时,鱼肉中会有少量的乳酸和磷酸生成,因此肉呈弱酸性,可以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但此时鱼肉的肉质发硬,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同时,鱼肉组织中的蛋白质还没有分解产生氨基酸,而氨基酸是鲜味的主要成分。
活鱼的最佳食用时间是宰杀后2-6小时,即鱼肉僵硬阶段的后期,自溶阶段的前期。这时的鱼肉既鲜嫩味美,又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在这之前,最好把鱼放在冰箱冷藏室里储藏。
误区:鸡蛋和牛奶同吃能获得更多的营养。
真相:鸡蛋和牛奶都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是两者同时食用既不合理,热能也不够。因为奶制品及蛋类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吸收转化速度低于淀粉类物质,所以,两者一起食用,不仅不能很快地给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仅仅作为热量被消耗也是一种浪费。
误区:做菜时调味佐料多多益善,这样烹制出来的菜肴才有味道。
真相:胡椒、桂皮、丁香、小茴香、生姜等天然调味品具有一定的诱变性和毒性,如饮食中过量使用调味品,轻者有口干、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感觉,重者会诱发高血压、胃肠炎等多种疾病,甚至有致人体细胞畸变,形成癌症的可能。
误区:新下来的花生鲜嫩多汁,生吃最好。
真相:生吃花生会引起头痛、胃不适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花生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素造成的。花生经炒或煮加工后再食用就不会出现上述症状,因为经热处理后,花生中的抗营养成分被破坏或失去活性。
误区:虾米都是加工好的食品,可以直接煮汤。
真相:虾米或虾皮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染上一些致癌物,直接煮汤喝对人很危险。正确的方法是:将虾米用开水泡几分钟或者煮数分钟后再换水煮汤。
误区:剩菜热了再吃不会浪费。
真相: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营养已经被严重破坏了。况且,还会增加食物中毒的危险。一般而言,蔬菜不能过顿,鱼肉建议当天吃完,肉类最多也只能放两三天而已。
误区:怀孕时孕妇应该多吃一些水果,妈妈不容易发胖,宝宝的皮肤还好。
真相: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水果吃得太多,孕妈妈的体重也会水涨船高,而且还要面临患糖尿病风险增多的可能。水果中充足而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会让妈妈们更健康,但一旦超过身体的需要,我们的身体会自动清除多余的营养元素。
不过,水果中大量的果糖会在肝脏的辛勤劳动下加工成油腻脂肪,变成孕妈妈们腰上的“救生圈”,更加重了肝脏的负担。营养师提示:每天1-2个水果即可满足妈妈和宝宝的需要,无需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