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饮食进补因体质而异
传统医学认为,秋冬进补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各种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均可选用有滋补作用的食品,但在进补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体质来选择补品和进补方式。
阳虚体质:表现为面色淡白,手足欠温,面色淡白,小便清长,怕寒喜暖,大便稀溏,情绪不佳,体虚无力。进补原则是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忌食海鲜、冷饮等寒凉之物。亦可选补阳驱寒、温补肝肾之品,鹿茸、海狗肾、冬虫夏草、巴戟天、肉苁蓉、杜仲等,还可以在进餐时适当饮些酒类。冬季常进补这些温阳壮阳食品可避免受寒感冒,抵御严冬对人体的侵害。
气虚体质:表现为面色黄白,语声低微,语调低沉,自汗盗汗,动则尤甚,舌淡苔白,体倦乏力,健忘失眠。肾为元气之源,肾气虚重在补肾。进补可选择鸡肉、鹅肉、兔肉、鹌鹑肉、牛肉、鱼肉,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胡萝卜、香菇、豆腐、桂圆、大枣等。气虚者在进补同时还要重视体育锻炼,把进补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增强身体免疫力。
湿热体质:肢体沉重,舌苔黄腻,脉数。脾胃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进补宜食绿豆、冬瓜、丝瓜、赤小豆、西瓜、绿茶等。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气郁体质:表现为面色黑、黄、暗,性情或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郁郁寡欢、胸闷不畅、时欲叹息。进补宜多食行气食物,如佛手、橙子、茴香、香橼、柑皮、韭菜、大蒜等芳香开窍食物,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
痰湿体质:多表现为体形肥胖,肌肉松弛,神倦身重,嗜睡懒动,嗜食肥甘,舌体胖,苔滑腻。
此类人进补宜食具有化痰祛湿、健脾利湿的食物,如白萝卜、荸荠、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亦不宜多饮。在进补同时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活动量亦应逐渐增强,以祛除体内湿邪,让疏松肌肉逐渐变得结实致密。
血瘀体质:表现为面色晦暗,易生淤斑。此类人群不宜大补,饮食宜清淡,可常食山楂、米醋、金橘、玫瑰花等活血祛瘀食物。
阴虚体质:表现为形体消瘦,口咽少津,手足心热,心烦易怒,阴虚火旺。进补原则是保阴潜阳,宜食芝麻、蜂蜜、乳制品、蔬菜、水果、豆腐、绿豆、冬瓜等清淡食物,燕窝、银耳、海参、紫菜、蟹肉、鸭肉亦可选择。对于葱、姜、蒜、韭、辣椒、白酒、麻辣烫等辛辣燥热之品应少食或不食,烹调中也要尽量少用不用这些辛辣燥热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