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
67年前,“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的巨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出版,终于给予我们另一种思考的余地。作为现代系统博弈理论里程碑的作品,它启发了另一位数学天才约翰•纳什,随后,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应运而生,其中阐明了包含任意人数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概念,将博弈引申到非两人零和博弈的范畴。而此后博弈论也渐次完善成熟,成为宏观经济决策,甚至一些公司业务运作中最常用到的理论。
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中,虽然大部分篇幅给了“零和博弈”,对于最终影响更为广泛的“非零和博弈”,仅仅通过引入虚拟博弈者而简单地转换成为“零和博弈”进行解读,不过作为博弈论里程碑的一部巨著,这不妨也是一部重新思考经济运作的转折读物。随后研究约翰•纳什,或许也就不再显得突兀。
在我们雄心勃勃地呼吁经济结构转型,为数万亿的投入资金、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而热血沸腾时,或许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反思过往经济模式中的痼疾,是否已经得到解决。
在国内,证券市场的搭建与成熟,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带来了经济活力的大增。作为自由融资的平台,企业通过证券市场收揽资金投入生产,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率,促成产业升级。而投资者通过企业收益获得分红。但是当资本投资收益远大于生产收益,企业更愿意将资本投放到资本市场,围绕泡沫巨大的房地产等行业获得利润。
这一倾向是受到自由主义“市场利己”的核心理论操纵的,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投资者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润。然而在隐性层面上,对产业型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创伤。产业型企业非但不能获得足够的融资,甚至将不足的融资继续投入到非产业行业。在长期内,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将逐渐凸显,造成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
这些在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和发展口号中,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解决?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像某些睿智的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民众生存在豪华的大城市,四通八达的公路,林立的高楼大厦,一派繁华,可是并不能幸福地生活,因为贫穷的他们衣不裹身,食不果腹。这便是萧条的现代化,在当下已经有很多地区出现这种情景。
有很多数据可以证明这种悲观的预想,而在面对更多困境的中国,这些数据的震撼感不应该被单纯地弱化。从1940年到1973年,道琼斯指数从150点上涨到850点,增长了4.6倍。到2007年11月10日,道琼斯指数达到14279点。比及1940年长了近100倍,比及1973年,在短短的30多年时间也增长了16倍多。这是多么惊人的翻新速度。而这巨大的增幅除却依靠产业自身整合提高生产能力外,更大一部分依靠的是证券市场,依靠泡沫行业的非理性提升,而非实体经济产生。
在博弈理论中,一个非常著名的词汇“囚徒困境”或许显示出我们左支右绌的尴尬。“进步要靠他们,而不是他们的学生”,冯•诺依曼和约翰•纳什在这一背景下或许可以给我们别样的启发,尤其是对于并不敏感的发展脉络的反思。当然,其中更多的意味还要靠读者自己去慢慢琢磨。这里面有个很有趣的段子:约翰•纳什在30岁时不幸身患精神分裂症。在此期间,他长期给联合国、各国领事馆写信呼吁建立世界政府。这个天才的切身经历令人嗟叹不已,但是他提出的世界政府一说,是否又和他长期从事的非零和博弈的研究有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