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琪:中国有更多优秀葡萄产区
齐鲁晚报记者:目前困扰国内葡萄酒产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刘树琪:产区塑造的问题。一个产区的形成是需要很多方面的条件的,既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又要有适宜葡萄生长的土壤条件。既要有传统的产业基础,又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产区内还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聚集各企业所生产的葡萄酒产品既要有产区的共性又要各具特色。这对一个产区的规模、技术、管理、人才、经营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一点我们与国外特别是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差距明显。
齐鲁晚报记者:您是如何进行蓬莱产区塑造的?
刘树琪:我们当时主要做了这么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引进嫁接脱毒苗木和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没有搞产区之前,我们的葡萄没有引进嫁接技术,葡萄根扎不下去,容易受到虫害,一般长到十几年就死了,后来我们引进了美国的砧木进行嫁接,树龄延长了几十年。为此,当年蓬莱政府为果农补贴了数百万元,现在蓬莱嫁接葡萄已达到了近十万亩。同时,我们还改造了葡萄栽培架式,以前种葡萄为了追求高产量,全用扇形的立架,每亩可产7000斤,但是出产的葡萄质量很差,后来我们将立架改成了单干双臂的形状,引树上山,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亩产控制在700公斤以下,质量却大大提高。
二是加强了产区生产经营秩序的监管。由政府牵头成立联合办公室,工商、质监联合办公,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打击假冒伪劣,让假葡萄酒无处藏身,打击的效果很好。
三是通过活动打造蓬莱产区名片。蓬莱产区发展到十年后,我们成立了葡萄酒局,办起了国际葡萄酒周,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的研究机构做起海岸葡萄酒课题研究,邀请世界六大葡萄海岸代表在蓬莱共同举办“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发展高峰论坛”,签订《蓬莱宣言》,宣示蓬莱产区作为世界第七大葡萄海岸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