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黔酒业董事长王运万
王运万1976年出生于贵州省仁怀市鲁班镇尚礼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鲁班镇靠近茅台酒的产地茅台镇,家家户户都有酿酒的习惯,从小王运万耳濡目染就知道如何去酿酒。王运万经常笑谈“我是从娘肚子里就闻着酒香长大的。”
1996年王运万高考考入了贵州经济学院的营销与经济管理专业。王运万对专业的东西都学的很熟,1998年大学一毕业,他就跃跃欲试,到中国人寿保险仁怀分公司做起了业务员,他希望锻炼自己。在保险公司只干了七八个月就当上了营业部经理并带了60个人的销售团队,但是王运万感到保险行业不适合自己,没有大的前途。
随后他从保险公司离职,进入当时仁怀的一家酒厂做业务员。一进入酒行业,王运万才感到如鱼得水。此时仁怀的酒厂都还是秉承着“坐商”的观念,坐在仁怀等着客户上门,自己不到贵州以外的地方去推销,很多酒厂连销售部都没有。而王运万独具慧眼,认为必须走出贵州,到全国市场去闯荡。由此他天天都处于销售业务前线,经常辗转于北京、广东、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到处去推销酒,与各地的经销商打好关系。
王运万确实是做营销的料,只用了短短几年,他率领的团队销售额就大增,一度占到了企业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二。面对这样一个销售成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企业老总也想对王运万委以重任。
但王运万此时已经有了自己“单飞”独创一片天地的想法。从进入酒业的1999年以后,王运万就尝试在自己酿酒。2003年1月,他正式注册了黔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出任董事长。为什么给自己的公司取名叫“黔国”,王运万有自己的想法,他平时喜欢读些诗词,关于茅台的很多诗他都能背。他特别喜欢清代大诗人郑珍的名作《茅台村》,其中有一联:“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清代中期仁怀地区的酒业、盐业状况。王运万对这句是反复涵咏,既然茅台村的酒在“黔人国”如此出名,那自己的企业就叫“黔国”吧。
这一时期,他在茅台镇岩滩村青杠林村民组沙子河沟兴建了厂房,此时只是烤基酒,做一些销售,但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到2008年,王运万觉得时机成熟,便开始打自己的牌子,用“黔国酒业”的牌子去参加糖酒会。
不过这一时期,王运万虽也推出了自己的酒品牌,但做的还不是非常好。企业的一部分利润是从给其它的酒贴牌代工上得到的。这并不是王运万想要的,他需要创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在中国酒业留下自己的名字。他时时刻刻想着创立酒品牌的事,他认为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管理。“黔国酒业连三流的企业都算不上。“为了进一步将企业做大做强,王运万力主建多个酿酒基地,2011年7月又斥资2.5亿进驻仁怀市坛厂经济开发区。
在品牌思维的指引下,2013年1月,王运万成立了“中黔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将主要的精力放到做品牌上。王运万对酒都媒体传播中心记者说:“我们想做自己的品牌,但怎么走是一个问题,是走传统模式,还是去嫁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思路,我认为很难成功。我认为企业做品牌的根本在人,传统的品牌营销去建渠道去打广告,是劳民伤财,不一定有多大作用。我认为酒的品牌不光是靠广告,品牌是喝出来的,关键是酒的品质。”
王运万做酒有着独特的思路,他认为:“做酒就是做文化,中黔就要体现文化。”按照《仁怀市白酒工业旅游参观的遴选标准》,王运万要开发一个日参观接待量达1000人,以酱香文化及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的酱香型白酒博物馆。
目前王运万正在坛厂基地建设办公综合楼和职工住宿楼各一栋,而酱香型白酒博物馆就位于办公综合楼的一楼。记者在中黔的综合办公楼中看到无论是会议室、员工办公桌,还是四周的墙壁,都有鲜明的古典装饰风格。如果不是一些展示架上摆满了中黔的各种酒、各种获奖证书,参观者根本感觉不到这会是一家企业的办公室。
至于办公楼一楼的酱香型白酒博物馆目前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王运万心中已经设定好了博物馆图纸,他准备要用实物形式把白酒制作流程一层层展现出来,要让参观者感受到真实的白酒生产,同时要建一个酱香型白酒体验馆,让参观者进来体验白酒的生产与消费,还要建一个历史名酒拍卖中心。